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笔者:扶苏
作为地球上最会打洞的动物之一,鼹鼠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由于常年生活在不见阳光的地穴中,它们的眼睛早已退化,只留下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来感知和收集外界信息。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它们的生存,这种独特的动物还能够帮助人们捕捉农田里的害虫,充当着保卫者的角色。
实际上,鼹鼠的形象也受到人类努力宣传的影响,无论在童话故事还是影视作品中,它们都以美好的品德待人,就连用来探测火星的仪器,也用“鼹鼠”来命名。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上的热流探测仪“鼹鼠”
据悉,“鼹鼠”其实是“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上的核心科学仪器之一——热流探测仪,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钻头打入火星地表5米深的位置,从而测量火星内部的温度。
人们很难想象,这个其貌不扬的钻头居然有这么大的名堂,在“洞察号”登陆火星的日子里,光打洞就历时一年半,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两年前,正值探测火星的窗口期,美国航空航天局抓住机会,成功发射了新一代火星探测器“洞察号”,此时著名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已经在此执行了数年的任务。
相对来说,“洞察号”着陆的区域更加平坦开阔,土质也更加细腻,人们原本以为“鼹鼠”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却不曾想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火星土壤摩擦力不足,“鼹鼠”无法钻进土层内
根据相关项目组的表述,他们原计划利用2-3个月完成在火星表面的探测仪器的布置与安装,事实却一次次令人感到遗憾,人们甚至认为永远都不可能将探头钻入火星土层内。
由于“鼹鼠”需要散热,所以每工作4个小时,它就要休息一次,受到火星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首次工作中,“鼹鼠”只打了20厘米左右,并且还出现了角度问题。
更令研究人员震惊的是,早在“鼹鼠”工作的前5分钟,它的钻头就已经到达了此次测算的位置,此后的15分钟里丝毫没有进步。
当时还有科学家认为,这无非就是时间问题,也许松软的土层下就是坚硬的大石头,要不然“鼹鼠”的钻头也不可能打歪……
随后,人们研究的重点也从火星温度转移到了火星的土质,在经过多次研讨以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火星土壤的摩擦力不足。
鼹鼠”在火星上的打洞形态,与真实鼹鼠类似
准确来说,这也与“鼹鼠”本身的工作状态有关。受到探测器结构和相关仪器的影响,“鼹鼠”在火星上的打洞形态与地球上真实的鼹鼠类似,它们都需要不断向前拱,如果土壤的摩擦力不足,就会导致它停滞不前。
所以为了解决摩擦力的问题,科学家们也绞尽脑汁,在利用火星表面现有仪器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在钻头附近增加一个铲子,可在反复实验的情况下,“鼹鼠”还是失败了。
相关任务进行了到了2021年,在经过500次反复钻探后,“鼹鼠”还是回到了地面。
人们从此次研究中汲取了大量经验教训,包括我们对火星土壤环境的认识也被颠覆,尚未进行的火星温度研究也将以新的方式进行。希望在未来的探索之旅中,“鼹鼠”的故事不会再次上演。
举报/反馈

科普大堂百家

37.6万获赞 9.7万粉丝
环球科学论,每天都有精彩科学资讯
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