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冠的宋仁宗
近几年,大家会发现,古装历史剧拍得越来越精致,服化道越来越接近历史,甚至许多历史剧中的人物,仿佛都从古画里走出来。
宋仁宗和曹皇后(电视剧VS古画)
自然,观众体会到的审美感受是高级。可是,如果我们对真实而客观的历史存在,不了解,不通透,那么传播的过程,就会闹出许多笑话。
比如,我亲眼所见一些古装历史剧或神话剧,明明是唐宋历史(或更早),但里边的道具,却出现了元明清时期的错乱——青花瓷。
我们知道,唐代的主流陶器是“唐三彩”,宋代的官宣瓷器是:汝官哥钧定,即五大窑(还有秘而不见真容的“柴窑”)。
OK,唐三彩是低温烧造(850-1100度),它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瓷”(青花瓷烧造在1280-1310度之间,温差30度)。虽然,唐三彩的主流色彩有“黄蓝褐白绿”(有烧成蓝色),但从唐三彩(陶器)过度到青花瓷(瓷器),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已经历史形成原因的。
唐三彩,主色有“黄绿蓝褐白”
青花瓷,被正式烧造,出现在元代。
因为,创立元朝的蒙古人,他们崇尚蓝、白两色,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蓝天白云之下的大草原;也和他们流传的神话故事有关——据说,蒙古人的祖先是白狼和白羊;更和他们的文化氛围有关——受中西亚穆斯林文化的影响,青花瓷的装饰繁复,面上常有卷草纹,或款式上存在明显的,适合马背上自由迁徙的系绳扁壶。
明永乐寿山福海纹青花瓷 南京博物院
蒙古帐篷里吃过羊肉的朋友,或许会有印象,帐篷外面的图腾及纹饰,很多都是带着牛(羊)头的蓝色纹样。无论色彩还是纹样,那都是蒙古族文化的遗传。
OK,扯远了一点。
今天,我们介绍几款宋朝的“帽子”。无非就是提醒大家,下次看剧的时候,用心核对一下,就晓得剧中的演员,有没有“走错历史片场”。

01一、幞头

幞头(音“福”),即“以帕覆首”,将发髻包裹起来,以防尘沙。另外,一定要记住:古人以“露髻”为“非礼”,凡外出,必裹巾戴帽。
也就是说,一大票古装剧里,男子长发飘飘,露出发髻(头顶那坨),那是非常不合逻辑的“瞎编乱造”。
要么冠(贵族头衣),要么帽(有造型),要么巾(一块布),不可能裸露发髻,这种不讲求历史,一顿乱来的骚操作,除了美观之外,于历史的传承,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
宋仁宗佩戴“通天冠”
北宋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男戴束冠
宋仁宗头上裹的,叫“巾”
幞头,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到晚唐渐趋定型,入宋天下通服。大家可以通过下图,看见唐代幞头的演变方式和款式特点。
初期的幞头,前面没有系带
唐代幞头款式演变
也就是说,到宋朝的时候,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幞头流行起来,凡男子皆戴。同时,为了适应封建礼制的需要,材质有所改变,分软硬两种幞头,且将脑后“二脚”(两根绑带)加以改变,以适合不同身份,等级之别,不再是任何人可以自由选择的样式了。
北宋 赵佶《听琴图》赵佶束冠 官戴幞头

02二、官帽

官帽,也叫硬幞头,通常,大家在宋剧里看到的左右两根黑棍棍的帽子,即为“官帽”的一种。同时,我们现在常说的“官帽椅”,即来源于这款“大宋官帽”。
这款官帽,叫“直脚幞头”
这类官帽,一般用竹丝、铁丝,扎成固定形状(定型/造型),外蒙乌纱(黑纱布),涂上黑漆,漆干后去定型支架,OK,做成。
沈括《梦溪笔谈》内称:幞头一谓四脚,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谓之“折上巾”。
《宋史.舆服志》称,天子常服戴折上巾,凡常朝、大宴、便坐皆戴。后之二脚,宋代加长,以防止官员上朝立班时交头接耳。
宋代官服:圆领宽袖长袍束革带乌皮靴
硬幞头,因二脚有不同交结法,乃有平脚、交脚、曲脚、直脚幞头之别。“脚”施花或过度美化,系伶人(演员)所戴之演出装,故除演出外,在幞头脚上施饰物,是违背历史的。
《迎驾望贤图》局部
《迎驾望贤图》中,太上皇与皇帝戴“朝天幞头”;撑伞扇者戴“交脚幞头”,身份应为护卫官(脸上有胡须);捧果品的内侍,则戴“垂脚幞头”。感官上有一种,随着身份的不同,那两只“脚”也是随之降低......,哈哈哈哈,具体是不是这样,咱就不知道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显示品级尊卑的标志,一看服色,二看革带的材质,三看佩鱼与否及材质。必须注意的是:宋代官袍上,没有绣着禽兽图案的方形“补子”,也没有加在领口和下摆处的其他纹样。
宋仁宗头戴“朝天幞头”
宋仁宗头戴“垂脚幞头”
从宋代画塑中可以发现,戴硬幞头的人群,一是皇帝以下各级官员;二是吃皇粮的技术人员与艺人;三是内侍、宫女、警卫,甚至衙役,因此,不妨把它看作是宋代的“大盖帽”。

03三、东坡巾

外形“方者巾”,经变形,定有东坡巾、方巾、仙桃巾、错褶巾等。
这些样式,到明朝依旧如此。其中,高桶东坡巾,尤受著名文人喜爱,几乎成为了他们的标志。
流行于宋朝文人阶层的“东坡巾”
宋代文人喜爱的装扮:道衣+东坡巾

04四、纶巾

纶巾,极薄之帛,皆隐逸高士所好,有魏晋遗风。众所熟知的那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间灰飞烟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款周瑜,“纶巾”佩戴对了吗?
这款周瑜,束冠OK,却错在“披头散发”
纶巾的正确戴法,且为读书人的标志
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左右,有一个弱冠之礼,其“弱冠”中的弱,意思是比较小鲜肉,刚刚成年,而“弱冠”中的冠,意思是,不再是垂髫或自由地散发,而是出于礼节性地将头发束之头顶。贵族或富家子弟束冠,普通百姓则是佩戴方巾。但无论如何,不可能将头顶的发髻裸露出来,那种非礼的程度,相当于古代小姐,穿着比基尼的感觉。所以,懂了吧。
古装电视剧中,为了扮相唯美,常常是以牺牲历史的真实性来创“作”(ZUO),然而,时间一久,观众们一旦形成一种审美习惯,他们还会记得我们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样貌吗......。想想,有些后怕。
知来处,方知去处。
尊重历史的前提,再做美化,一定是未来整个社会对影视剧作品的要求。
如今,观众的眼睛越来越雪亮,所以,古装历史剧的造型师们,还是要更加谨慎地对待历史,尊重我们中华的文化,认真考究,如此,才能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承。
我是史髻官,关注我,有关文化历史、图腾纹饰,我的爱,希望也是你的爱。
举报/反馈

史髻官

9970获赞 411粉丝
历史,人性的放大镜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