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缶而歌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及开场节目,震撼了世人。每次回看,都依然激动不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1、2008面缶。在介绍击缶而歌时,都说有2008面缶,对应着2008年的奥运会。整个大缶阵是由两个对称的小缶阵组成的,也就是说每个小缶阵有1004个缶。用1004拆分,找不到可以整除的组合。最接近的组合是17*59,即:每个小缶阵有1003个缶。两个小缶阵共2006个缶。还有两个缶在哪里呢?可能放在我们不太注意的地方了吧。
(配图来源于百度百科,侵权立删。)
2、“缶”音同“否”。开场迎宾,导演组都倾向于击鼓。但是总导演张艺谋坚决反对。他认为击鼓已经用得太多了,毫无新意,要找到一种大家从没见过的打击乐器。
大家在渑池相会,秦王击缶而歌的典故中受到了启发。于是,初步确实击缶这个创意。
这个创意一提出,就遭到了质疑。“缶”的发音同“否”,第一个节目就来个否定吗?在导演组一再的坚持下,这个谐音被忽略了,最终采纳了击缶。
在设计道具的过程中,张艺谋又提出,在缶上安装发光LED,利用缶阵打出倒计时数字。原来设计的倒计时方案,是用烟花在空中打出10-1的数字。导演组一致认为击缶倒计时更好,将烟花倒计时的方案用在了闭幕式上。
3、缶的外形。击缶的创意通过后,就要开始制作道具。严格说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并不是缶的本尊。缶的解释是:“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就是一个瓦罐。如果采用这个造型,无法达到打击乐的的效果。实际制作的缶,外形借鉴的是曾侯乙墓青铜冰鉴,正中是牛皮鼓面,四周是LED灯。
4、缶的声音。在道具还没制作完成前,演员们是用大鼓来进行排练的。道具缶由于加装了LED,鼓面的直径没有平时排练用的大,声音效果要逊色一些。为力求完美,导演组录下了排练时大鼓的音效,让演员们“假打”配合播放录音。但演员们不能适应这种打法,最后还是采用的现场声音。
5、击缶的战士。击缶的两千余名演员全部都是军人。当击缶而歌还在创意阶段时,战士们就已经开始排练了。
导演组对动作的要求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编导们想出了很多动作,导演组都不满意。在不断地推翻重来中,有个编导甚至递交了辞职报告。不过,第二天又收回了。
动作确定后,战士们的排练过程更是辛苦。一年多的时间,战士们除了吃饭睡觉都在排练。午休时间,强制大家休息,仍有战士在练习。晚上熄灯后,没有灯光,战士们也要练习。
对战士们来说,开幕式就是战场,他们这次打了胜仗!
北京奥运后结束后,在开幕式上使用过的缶,有些被捐赠,有些被收藏,还有些被公开拍卖。
举报/反馈

lucky鱼1

1.2万获赞 580粉丝
感悟生活,点滴记录。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