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一天24个小时,这是因为地每自转一周的时间差不多就是24个小时,一次昼夜交替的时间作为一天,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规矩。但是根据科学家的报道,在最近几十年地球自转的时间突然加快,已经打破了最近几十年地球自转速度的记录,目前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不满24个小时!一天的时间不满24个小时,会产生什么影响吗?
在科学家的观测和计算中发现,地球自转的速度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真的以地球的自转速度作为一天的时间标准,不仅仅计算困难,整体数据也会十分混乱。所以在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修改关于“秒”的定义,人类计算时间的基准从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成了原子内部的电磁振荡频率,人类的时间规则进入了“原子时”时代!
也就是说,自从1967年开始,人类的一天24小时这个时间概念就和地球的自转速度没有关系了,人类早就脱离了看天象计算时间的时代,而是选择用:
铯 -133 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定义为1秒
这样的时间规则促使了“闰秒”的出现,偶尔一天会变成24小时零1秒或者23小时59分59秒!因此,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不足24个小时,并不会影响我们一天24个小时的时间观念!
讨论完时间的定义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地球自转的速度会发生变化,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地球会发生自转,在人类的观察中,科学发现所有的星球都会自转,太阳这样的恒星也会自转,就算是月球这样被潮汐锁定的星球也有自转,宇宙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也不存在绝对静止的星球。
在微观世界中,粒子具备“自旋”的内禀属性,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影响下,粒子仍然会自主性的旋转运动,粒子自旋还会产生一种磁场。从本质上来说,行星的自转和粒子自旋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之中,物体总是在不由自主地转动着,地球在转动,太阳系在转动,整个银河系也在高速旋转,我们的宇宙从宏观到微观,似乎都在因为某种原因进行着旋转运动。
粒子的自旋是因为内禀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可以让粒子不断的旋转下去,星球的自转也是因为角动量守恒,每一个恒星系在形成之前都是一个不断旋转的星云,一般情况下,这些星云是大质量的恒星在向超新星演化过过程中脱离出来的物质形成的。
如今太阳系的前身就是“太阳星云”,星云在形成的过程中和引力的影响下会保持旋转,在恒星也会在引力的影响下诞生,剩下的参与物质会形成大量的小型天体,这些天体相互碰撞,最终形成了现在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小行星带。
行星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反复的和其他行星发生碰撞,质量会越来越大,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来大,在多种力的影响下,最终保持平衡,行星的自转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
目前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是23时56分4秒,在最近几个世纪地球的自转速度一直呈现加快的趋势,为什么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发生变化呢?
仔细想一下就可以明白,地球想要一直保持匀速的自转速度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的天体,受到各方面引力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其次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也会对地球的转动产生影响,地球大气中季节性活动的季风同样会对地球的自转产生影响。
科学家早就发现了地球的自转会周期性的发生不规则变化,数百年前地球自转的速度要比现在慢一些,这证明现在地球的自转处于一个短期的速度增加中,对于地球46亿年的历史来说,人类的几百年只能算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周期,就算地球的自转速度突然加快,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我们不需要对地球的自转速度变化感到担心。
如果从更远的时间跨度来观察,比如说对比3亿年前的地球和现在地球的自转速度就会发现,地球的自转速度在一直变慢,3.7亿年前的泥盆纪,因为地球自转的速度更快,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时间中,地球会进行400次自转,也就是说3.7亿年前的地球上一年是400多天,科学家认为二亿年后,地球的自转速度会更慢,完成一周自转大约会需要30个小时。
短期来看,地球的自转速度在加快,但是长期来判断的话,地球的自转速度还是越来越慢的。当然,对于人类来说,其实影响不大,我们的生物钟早已固定,24小时的时间制度只是为了我们生活更加方便,不会出现太大的影响!
举报/反馈

量子探索

45.9万获赞 18.1万粉丝
量子探索,为您科普各种科学小知识!
星问答计划创作者,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