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良将系列之陆逊(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陆逊重大事件之十五——气量宏大,不追旧责
上期说道陆逊火烧连营大破蜀汉,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画上了最后的句点。此后几十年魏蜀吴三方疆界大体稳定,纷乱的天下局势至此逐渐平静与明晰。
且说夷陵之战前后半年有余,陆逊顶着巨大压力坚决采取守势,如今大获全胜,不仅孙权大喜过望,东吴众将也是心服口服。就连此前被蜀军包围在夷道数月的孙桓也跟陆逊开诚布公地说:“之前我太气你不来救我了,但如今一看,方才知道将军用兵有方啊!”
陆逊打仗水平高自不必说,更厉害的是他的气度。之前许多将领不仅不服陆逊,也不理解陆逊的策略,甚至公然不服从指挥,做出一些违反军令的行动。在此前的陆逊系列文章中笔者也介绍过,陆逊在给孙权的上书里写的都是前线形势以及下一步的计划,对于部下将领不服自己命令的事,他从来也不提。
《三国演义》里为了故事情节通顺,倒是安排了韩当、周泰两人充当“黑脸”,处处瞧不起陆逊,屡屡顶撞陆逊的命令。顺带一提,这虽然不是历史事实,但罗贯中特意以这两人作为陆逊的反对派,其实是有讲究的。韩当是孙坚时代的老将,周泰则是孙权年少时就跟随的救命恩人,两人在众将之中地位重要,这个细节能看出罗贯中对三国正史的研究非常细致,所以才能写出这部经典名著。
说回正史。翻遍《三国志》你也找不出到底对陆逊不满的武将叫什么名字,当然除了夷道守将孙桓之外。可孙桓孤城困守,陆逊的命令也影响不到他,而且既然是“诸将不服”那肯定数量很多,甚至是吴军的一种普遍情绪。
就类似于官渡之战后曹操发现大批己方暗通袁绍的信件,但历史却没有留下任何一个姓名。陆逊在夷陵之战后同样展现出远超常人的气度,他没有对孙权报告过任何对他曾经不服的将领的名字。
当然孙权不是傻子,他一定有别的信息来源,对于军队中主要将领的表现、态度大致心里都有数。于是孙权就问陆逊:“将军为什么不对我禀报诸将违反军令的情况?”陆逊回答:“臣深受大王恩典,对我的器重超过自身的能力。而且众位将领有的是大王心腹爱将,有的是战场拼杀的主力,有的是追随多年的功臣。这些人全都是国家开创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臣虽不才,却也知道蔺相如、寇恂这些古代贤相的事迹,我只不过是学习古人的精神,为国家做点贡献罢了。”
蔺相如大家比较熟悉,寇恂相对冷门些,他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位列第五。寇恂与另一位云台二十八将,排在第三位的贾复之间曾经闹过矛盾,类似于蔺相如与廉颇,最终寇恂与贾复也摒弃前嫌,成就另一段“将相和”的历史佳话。
《三国志·陆逊传》载:权闻之,曰:“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逊对曰:“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陆逊的话非常大气,处处为国家大事考虑,他所站的高度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武将,可以称作军事家了。也因为夷陵之战的大胜,让陆逊面对孙权时底气更足。蔺相如、寇恂的典故虽然旨在内部团结,但这两位古人可都是宰相级别的重臣,陆逊拿这两位作比,可见大胜之后的神气。
孙权哈哈大笑,当年那个器宇轩昂、气吞山河的周公瑾,想来也就是这样了吧?孙权封赏群臣,首功的陆逊加拜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娄侯为江陵侯。
许多朋友不太明白杂号将军、重号将军的区别,看到杂号将军就觉得地位低下。相关的解释大家可以参见赵云篇的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这里的陆逊也是个绝佳例子,辅国将军也是杂号,但显然地位远超一般的杂号将军。
另外陆逊由娄侯改为江陵侯,意思很明显了,他的荆州牧绝不只是临时任命,连封地都在这里,表明孙权把荆州事务委任给陆逊的态度。江陵至建业相距遥远,荆州军政大事需要陆逊自行决断,这个地位也就相当关羽之于刘备了。
这么大的权力,既是对陆逊能力与功绩的肯定,同时也暗藏隐忧。不过这是后话,咱们慢慢聊。
陆逊重大事件之十六——外交高手,顾全大局
夷陵之战后东吴士气高涨,徐盛、潘璋、宋谦等将领纷纷表示应该乘胜进军白帝城,擒获刘备。孙权向陆逊征求意见,陆逊、朱然、骆统一同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曹丕正集结大军,表面上声称帮助东吴讨伐刘备,其实是在伺机向东吴动手。东吴如果大军西进,曹魏将在东面发动进攻。
孙权还是听从了陆逊一派的建议,没有追击刘备。果然,魏军很快便发兵至边境,但因东吴早有准备,而且当时吴还是魏的属国,曹丕只得作罢。当年冬十月,曹丕仍然三路大举伐吴,不过这时候东吴已经安定好了荆州势力更加强大,在三个方向上都顶住了魏国的进攻。
当曹丕三路大军伐吴的消息传到蜀汉,在白帝城修养的刘备修书一封送给陆逊。信中写道:“贼兵现在已到江陵,我也打算再次东进,将军是否还能撑住?”实际上刘备这时候已经身患重病,蜀汉国力也大受损失不能再主动出击,刘备就是趁陆逊忙于应对曹魏攻势,写封书信恶心一下陆逊,给自己讨回些面子。
陆逊当然清楚蜀汉短期不太可能再次来攻,但假如自己稍有示弱,等于告诉刘备自己这边难以支撑,那可是真的有可能发出错误信号,使刘备重燃夺回荆州的念头。于是陆逊回信也很不客气:“我只怕蜀军刚刚战败,损失还没有恢复,这时候应该主动与我们缓和关系,休养生息,而不是穷兵黩武。如果一意孤行,还要再来重蹈覆辙,只能死大老远送死而已。”
刘备看到这样的回信是什么反应,史料没有记载,恐怕见到信时刘备已经病重到没精力再跟陆逊斗嘴了。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病逝,刘禅即皇帝位,诸葛亮执掌朝政,蜀汉重新寻求与东吴联合。
这就有个路途过于遥远的问题,成都到建业的距离以千里计数,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往来一趟极为不易。于是孙权特别刻了一方自己名字的印交给陆逊,让陆逊便宜行事,一些日常的外交书信就让陆逊替自己盖章发送。这样从成都来的使者只要到武昌即可,减少了将近一半的路程。陆逊与诸葛亮之间还经常直接通信,大大改善了吴蜀关系。
当然重要事情还是必须孙权亲自定夺,但是孙权写给刘禅、诸葛亮的书信通常都会途经武昌给陆逊先看一下,并且孙权授予陆逊更改的权力,比如措辞轻重是否恰当啊,某句话说的是否正确啊等等,陆逊都可以直接修改,然后盖上孙权的大印发往蜀汉。别忘了孙家跟陆家可是有过血仇的,孙权还能够对陆逊报以如此信任,可见陆逊的能力与德行都深深让孙权折服。
《三国志·陆逊传》载: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荆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论吴蜀谁占据,都只能采取委任统治,即派遣一位具有全权决断权力的亲信来管理。刘备选择了关羽,而孙权则选择了陆逊。相比过于高傲的关羽,陆逊虽然大权在握,又在军队中享有威望,但陆逊还是更加全面,不仅善于军事,更懂得治国之道,这使陆逊赢得了东吴群臣的尊敬。关于这点后面还会讲到。
陆逊重大事件之十七——石亭之战
黄武七年(228)五月,鄱阳太守周鲂写信向魏国大司马曹休诈降,曹休举兵十万南下。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迎战曹休。
《吴录》载:假逊黄钺,吴王亲执鞭以见之。
陆机为陆逊铭曰:…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
这两段话什么意思呢?说的是陆逊假黄钺,吴王孙权亲自为陆逊执鞭开道,百官分列两旁向陆逊下跪。假黄钺是比假节、假节钺更高的礼遇。
第二次被拜为大都督,相比夷陵之战时期众将不服,这回的陆逊可是绝对权威。陆逊带领朱桓、全琮兵分三路共九万兵力进军石亭,在夹石设下三面埋伏。曹休虽然已经发觉周鲂时诈降,但凭借优势兵力仍然继续进军。
曹休一头冲进陆逊设好的埋伏圈中,被陆逊迎头痛击,如果不是贾逵及时赶到解围,曹休的十万大军将被东吴歼灭。此战东吴斩杀及俘虏魏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车辆万乘,军械辎重更是数不胜数。曹休此战惨败,回魏国不久就发病去世了。
《三国志·陆逊传》载:诸军振旅过武昌,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
吴军凯旋班师经过武昌,孙权给予极为隆重的欢迎,让陆逊出入宫殿使用自己的御盖,并拿出最贵重的各种奇珍异宝赏赐给陆逊,当时的其他大臣远不能及。
关于石亭之战的细节在曹休、贾逵、周鲂等人的篇章有过相关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关键在于这场战役是最终确定三国鼎立之战。凭借这场与魏国共计投入接近二十万兵力的大战胜利,第二年孙权终于称帝。陆逊作为居功至伟的首席功臣,被封为前所未有的“上大将军”,位列三公及各将领之上,留在武昌辅佐太子孙登治理荆州事务,孙权则回到建业去了。
随着吴蜀联盟重新确立与巩固,以及孙权回到建业,荆州方向的军事行动逐渐减少,魏吴之间的战争集中在东线。陆逊既然长期执掌荆州乃至扬州的豫章等三郡事务,除军事以外也需要他花费大量精力。内政方面陆逊又表现如何,咱们下期接着聊。感兴趣的话敬请点赞关注吧,同时也欢迎翻阅往期三国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