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会昌》,是毛泽东写于1934年7月的一首著名词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当时毛泽东来到会昌,登上山头后挥毫写就这首词,基调昂扬,语言雄奇,堪称佳作。
毛主席的诗词都有其背景,一首作品就是一个故事,《清平乐·会昌》也是如此。
说起这首词的故事,还不得不联系到一个人:方强。
方强出生于1912年,1925年参加革命,戎马半生,数次死里逃生,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
晚年退休后的方强常常舞剑、背诗。主席的诗词他几乎都能背诵,但他最常念诵的还是这首《清平乐·会昌》。
原因无它,正如方强无比自豪地告诉人们:“毛主席这首词,写的就是我们部队呢。”
说起来,时间还要倒回到1934年4月。
这个时期,中央苏区正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被迫六面出击。此时方强担任红22师政委,他率部驻守筠门岭,这里扼水陆交通之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前任师长调走,新师长尚未到职,筠门岭保卫战是方强这个政委一手指挥的。方强率红22师面对粤军三个师的兵力正面死守筠门岭,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红22师虽阻挡了强敌数次疯狂进攻,自身也伤亡近半,打到4月21日,筠门岭最终还是失守了。
筠门岭保卫战红22师已按要求在阵地战竭尽全力迟滞了粤军向北推进的速度,但方强还是耿耿于怀,他在会议上主动检讨:“同志们,筠门岭战斗失利我负全部责任。”
这时,电话响了,是毛泽东从会昌打来的,方强如实汇报战斗情况后,主席并未责怪,而是鼓励道:“你们这样一支新部队,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敌人,独立坚持了这么久,才让敌人前进了这么一点点,这就是胜利!”
毛泽东并非口头上安慰方强,这时他已来到会昌,正好赶上红22师遇挫,随即他将进一步为方强筹划方略。
要说在1934年这个时间节点,正是毛泽东被剥夺兵权,心情苦闷,身体欠佳之时,虽然他名义上仍是主席,却没有了实权。
这正是革命艰险之时,中央苏区面积日益缩小,敌人步步逼近,筠门岭失守后会昌已地处前线,毛泽东本犯不着冒这个险,他大可以接受建议,前往上海或远走苏联休养,但他拒绝了提议:“我不去,我不离开苏区,不离开中国。我身体还可以,就到粤赣省去休息吧!”
这是他来到赣东南的背景,虽已失去发言权,但毛泽东并未消沉,更没让自己放松赋闲,也就是词中“踏遍青山人未老”之所指。
在红军历史上主力部队存在过两个红22师,大家较为熟悉的是红8军22师,这支部队因为师长谭家述和政委王震更为人熟知。
方强这支红22师,是江西苏区22师,它长期活动在赣东南地区。
筠门岭保卫战,红22师表现艰苦卓绝,敌军数量是红22师几倍,且有飞机大炮助阵,红22师正面死守伤亡惨重。
方强感觉这样硬拼,红军的力量很快就会伤亡殆尽,这会正中敌下怀。这事实上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问题所在,他向毛泽东提出自己的疑虑,主席为他规划战略部署:
“在你们师的左边,有江西省军区领导的大吉山游击队在信丰一带活动;南边也有游击队在全南、定南、龙南一带活动。依托他们来牵制敌人,你们严密侦察和研究敌情、地形之后,争取在会昌与筠门岭之间地区部署战场,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和运动战。要在敌人侧翼集中优势兵力,造成有利条件,首先消灭敌人的一个营、一个团,继而再打更大的胜仗。每打一仗都要事先考虑几个作战方案。假如,敌人做一路来,我们不打他的头,也不打他的身子,专打他的尾巴;敌人做几路来呢?那就打他侧面的一路。总之,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弱点,消灭敌人之一部。”
历史已经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战术,也是过去几次反“围剿”胜利的法宝。
得到毛主席的指示,方强茅塞顿开,官兵们的愁云也一扫而光,方强据此作出战斗部署:
正面阵地放两个营,加固防御,顶住敌人;派出一定兵力协同地方游击队到敌人侧后开展游击战,牵制敌人;抽出部分官兵帮助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做群众工作;主力部队则集中整训,准备打仗。
会昌之行,毛泽东抽空登上城西北的岚山岭,逶迤的山峦触发了诗兴,《清平乐·会昌》一词就此写就。
此时长征已箭在弦上,“颠连直接东溟”正是进军方向,“更加郁郁葱葱”则是革命信心。
就在写下这首词的当天,瑞金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任弼时、萧克、王震已受命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
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毛泽东也接到急信,匆匆赶回瑞金。
“战士指看南粤”,既指红军,也是说的红22师,它在10月被编入红9军团参加长征,11月中旬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红22师再次严重减员,由于没有兵员可补充,红22师番号撤销,其余部队分别编入3师和红1、5军团。
这就是方强所说主席写的就是自己部队了,确实这首词与红22师有着莫大干系。
以上是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后的故事,是看不出它和江西苏区红22师联系的。
而对方强来说,《清平乐·会昌》还有更大意义。
早在1932年9月方强担任中央警卫营政治委员时,就在一天深夜检查哨位时巧遇毛主席,两人有过简单沟通,这是方强初识毛主席。
1933年1月,第四次反“围剿”时,方强率中央警卫营驰援上杭,激战中被一颗子弹穿胸,身负重伤,手术后迟迟难以恢复。毛泽东从傅连暲处得知方强情况后,将给自己改善生活的一茶缸清炖牛肉交给傅连暲,吩咐说:“你把这个给方强带去,就说我毛泽东给他开的‘药方’!”
在当时敌人封锁,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一茶缸牛肉对伤员的恢复意义颇大,这就是著名的方强与毛主席的“一茶缸牛肉”的故事。
在会昌,方强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作出部署,果然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消灭了敌人前出的小股部队,让驻守在筠门岭的敌军一时不敢轻举妄动。
岂知,就在方强厉兵秣马,打算再立新功时,却被认为与中央相悖执行消极的游击战术而遭到批评。6月下旬,瑞金派出中央检查团突然来到22师,指控方强等师领导“另搞一套”,将他们撤销职务拘押起来。
长征很快开始,此时方强年纪不过22岁,又是码头苦工出身的师级干部,故被编入保卫局参加长征。但此时他身上还背着政治黑锅,并没有行动自由,方强心情是郁闷的,每天的任务只是跟着部队向前走,空有一腔热血无处施展。
情况在抢渡湘江后发生了变化,红军突然改变了方向,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转进。根据经验,方强觉得这不同寻常,于是他询问保卫营营长吴烈,这是谁的主意。
吴烈还没有回答,方强就已脱口而出:“是毛泽东!”
事实正是如此,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事关红军生死的军事问题和组织路线,毛泽东的意见被接受,红军渡过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快,方强的政治包袱也被卸下了,按照遵义会议决议,他们恢复了自由,方强被分到了军委干部团任党总支书记。
在猛将如云的红军里,方强的战绩或许不那么为人熟知,但只要想想他在22岁就能担任师级职务,就能明白这必定是一员久经战阵的猛将。
方强13岁就加入工人纠察队,14岁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区队长,16岁参加红军,22岁即担任中央警卫营政委,此后又转战于赣东南,战斗经验早已十分丰富。
甩掉包袱的方强恢复了勇将本色。四渡赤水,干部团冲杀在一线;奔袭通安州,击败数倍于己的敌军,保证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
战斗也是残酷的,许多战士牺牲了,干部团的战士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都有成为指挥员的能力。回忆起这段历史,晚年的方强仍历历在目。
抵达懋功后,因肠胃消化不良,方强闹起了肚子,这是食用青稞引起的。强撑着翻越雪山到达川西北后,方强的腹泻已转为痢疾。这种可怕的疾病在长征路上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还好方强命硬,大病一场后竟奇迹般转危为安。
由于住院期间党中央和右路军已过了草地,方强虽想北上追赶部队,却被张国焘所关押,随后被下放到部队当文书,参加西路军西进。
西路军失败后,他被分到右路支队,由王树声率领在祁连山、康龙寺一带打游击,后被打散,一路讨饭到了黄河边,被敌军抓获,关进凉州监狱和永登监狱。
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坚定地说:“永远跟着毛主席走,死也要死在自己的队伍里。”
1937年4月,方强被押至兰州监狱。后来,方强在被押往西安途中组织了200余被俘人员成功逃脱,回到部队。
一次,方强见毛泽东,谈到被关押和被俘的经历,毛泽东笑着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焉。共产党的牢你坐过了,国民党的牢你也蹲过了,就差再到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一遭喽!”
抗战期间,方强担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部主任。不久毛主席亲自点将,调方强任总政治部部长。此时方强也不过27岁,他怕自己太年轻难以胜任,连夜给毛主席写信请求收回成命。毛泽东约他谈话亲自宽慰勉励,打消了方强的疑虑。
抗战的硝烟还未散尽,方强又被任命为东北合江军区司令员。当时的合江地区,土匪有两万人之众,而且配备有精良的装备,而我军只有800多人枪。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方强率部转战合江3000多里,经历大小战斗200余次,共歼灭土匪7600多人,取得了剿匪战斗的决定性胜利。
1949年1月,毛泽东签署命令,任命方强为第四野战军44军军长。方强指挥44军参加广东战役,毙伤俘敌8000余名。林罗通电第四野战军予以嘉奖。1949年,毛泽东在香山接见并宴请四野师以上干部时赞扬方强说:“方强啊,你这个剿匪司令在合江打得不错嘛。”
新中国建立后,方强又有了新的岗位: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中南海军也就是南海舰队的前身,方强是首任司令员。
说起来,让方强担任这个职务也是有原因的。
方强是码头工人出身,在码头上天天耳濡目染,对各类船只多少有一点了解。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1950年4月的万山群岛战役里,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听取副司令方强的建议,迅速发起战役,解放了万山群岛和广东沿海附近岛屿,44军因此获得中南军区通令嘉奖。
8月5日,毛泽东得到报告后,就与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商量起了组建中南海军的事,他说:“要抓紧组建中南海军 ,司令员的人选你们先考虑一下。”联想起44军和方强在战役中的表现,萧劲光一下就想到了方强的名字。
1950年10月,方强被任命为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彼时正是人民海军初创之际,可谓一穷二白,白手起家。中南海军全部家当主要是几条接受过来的舰艇,陈旧且性能落后,这也是全海军各舰队当时的情况。
为应对海防,适应斗争需要,方强带领舰队克服困难,改装了一批小炮艇。
今天看来这种十分简单的改装,当时却非常艰难,既缺钢材、又缺动力设备,材料调不进也买不来,技术力量更是薄弱。
四艘13.5米长,排水量14吨的海岸巡逻艇,耗费了船厂和海军官兵三个多月的时间。虽然现在看来十分简陋,但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以来第一批自己改装制造的舰艇,意义非凡。方强带领海军官兵们从无到有,一步步为海军建设和巩固海防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1955年,方强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3年9月,由周恩来亲自点将,方强出任新组建的第六机械工业部首任部长,这个部门主管的正是国家船舶工业和科研。
年轻时,方强翻雪山、过草地,半生戎马倥惚;和平后,他的工作从此与海军和船舶结缘。
在南海舰队这段经历给了方强很大触动。他始终坚持:海军建设要向高科技发展,海军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方强领导的六机部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奠定了新中国造船工业基础,胜利完成了我国海军第一代舰艇的自行研制任务,使军用舰艇的研制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水平。1979年,方强又出任海军副司令员,续写自己与海军的不解之缘。
有方强等海军将领们远见卓识的眼光,才有了中国现代海军的日新月异。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方强仍对海军如数家珍,他对记者说:“实践证明,谁拥有高技术,谁就能有效地掌握战场的情报,夺取作战的主动权、实施快节奏的攻击。为了有效地遏制海上局部战争的发生,平时就应在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手段,显示海军兵力的存在和作用,让那些现实和未来的敌人望而却步,从而起到威慑作用。”
海军,已成为方强将军挥之不去的牵挂。
方强晚年退居二线后,时常舞剑、背诗,他最爱吟的,还是毛主席那首《清平乐·会昌》。
或许,每当他吟诵这首词时,眼中就会浮现起那段金戈铁马的燃情岁月吧。
2012年2月8日,方强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方强身居高位却以简朴闻名,去世后,根据将军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只在家中设灵堂,不在八宝山举行遗体送别仪式。
在父亲影响下,方强之子方勤学也致力于技术强国,投身工程物理研究,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出任研究员。
忆及父亲,方勤学说道:“父亲把一生都献给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国家军队建设和军工事业,共和国鲜红的旗帜上有过他的鲜血,建国后为创建人民海军和发展造船工业付出了毕生心血。”
这可算是对方强将军一生的注解。
谨以此文,纪念开国中将、人民海军先行者方强将军。
举报/反馈

小院之观

71.1万获赞 12.2万粉丝
出版有《明朝果然很有料》《南明那段日子》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