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赵进才院士工作室的支持下,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英宣教授在光催化还原CO2研究领域连续取得重要进展。继实现金属Bi制备和相变机制研究后,利用金属Bi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实现了自然界植物光合作用中水氧化和CO2还原复杂反应过程全模拟,相关成果以"Boosting thermo-photocatalytic CO2 conversion activity by using photosynthesis-inspired electron-proton-transfer mediators"为题发表在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该成果陕西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李英宣教授为第一作者,李英宣教授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王颖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2018级硕士研究生惠丹屏为第二作者。这是李英宣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 Technol.等自然指数期刊发表论文之后,在光催化还原CO2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72082和21673220)和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Nature Communications》是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行的子刊(自然指数期刊),该刊物内容涉及自然科学所有领域,是国际顶级综合性期刊,在谷歌学术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学术期刊h指数(h-index)排行榜中,《Nature Communications》位列第七位,其发表的论文不仅对某一专业领域有重要的理论或应用价值,还要求能引起广泛的科学兴趣,有利于推动其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李英宣教授为陕西科技大学人才工程引进的学术骨干,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是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中科院首届卓越青年科学家等荣誉,主要从事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能源、环境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以及省部级项目14项,近年来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Environ. Sci. Technol.、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 Ener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随着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逐年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CO2的资源化利用一直是国际环境和能源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例如:光催化还原CO2制高附加值产品被《科学美国人》月刊评为2020年十大新兴技术之一。有效控制和降低大气中CO2浓度关乎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也符合国家重大需求。针对CO2转化研究急需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实际,李英宣教授来陕西科技大学后在2018年布局了光催化还原CO2研究方向,利用太阳能和光催化技术实现CO2的有序转化,在减少大气中CO2温室气体的同时制备高附加值有机燃料或其他化学品,该过程绿色环保,是CO2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该研究中,首先用电化学方法将H2O分解为H原子和O2(实现植物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模拟),生成的活性H储存在Bi纳米粒子中形成Bi-Hx。在光照条件下,Bi-Hx可以作为一种强的还原剂,通过电子-质子协同转移机制将CO2还原为CO,同时Bi-Hx恢复为Bi(实现植物光合作用中暗反应的模拟),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模拟光合作用循环反应。在这一过程中,Bi作为电子-质子转移介质,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水分解和CO2还原的分离。该反应为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模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避免了水作为直接还原剂参与到CO2还原过程,提高了产物选择性;避免了生成产物中O2的分离,以及生成O2对还原产物的氧化;降低了反应活化能,提高了催化剂活性(达到了283.8μmol/h/g)。此外,鉴于目前光催化剂主要为半导体材料,而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报道非常少,其中非贵金属等离子体催化剂的研究更少,因此,该研究为设计与开发廉价、高效CO2还原催化材料提供了新借鉴。
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科技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439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9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64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出版著作303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1843篇,EI收录期刊论文1795篇;共获授权专利6632项。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前5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