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小寒至,掰着指头从冬至日起数一数,第三个九天——“三九”也不远了。俗话说得好,“数九寒天,冷在三九”。最冷的日子来了,现代人有暖气、空调、羽绒服加持,没有这些装备的古代重果仁们又是怎么度过漫漫寒冬的呢?除了火盆、火炕、汤婆子等物理防御设备来帮忙,“歌九”、“画九”、“写九”、“食九”同样不可少!
歌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过后,便进入“数九”时节,不少中国孩子都是哼着这首“九九歌”度过寒冬的。不过,“数九”可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它是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北师大版一年级课文。(图片来自 m.hnstrip.com)
“数九”的习俗早已有之。对于它最初的起源,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目前能找到的对其最早的记载出自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这距今已有1467年的历史了。
不过,“九九歌”并非只有一个版本。与现在的“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不同,明代时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的可是,“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柳树出芽的时间明显要晚上不少;由于中国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冷暖变化差异显著,据史籍和各地民俗志书记载,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各地虽都有数九之说,却是同中有异、版本不一,这种差异也延续至今。
比方说,捕舆者刚刚提到的那首“九九歌”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广为传唱,湖南等地生活的人们熟悉的则是,“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画九
只是“数九”,可能还不足以打发漫长的冬日,于是古代重果仁又发明创造了“画九”,也称“九九消寒图”,简单来讲就是用图画的方法来“数九”。
据称,“九九消寒图”最早是由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创作出来的。当年他被元军押到京城,面对冬季凛冽的寒风,便在牢狱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画满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计算着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气概。此事的真伪已经很难考证,不过,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确实可歌可泣。
▲画梅数九。(图片来自活法儿)
和文天祥画梅故事同样浪漫的,还有元代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的叙述,他描绘了一幅佳人晓妆染梅“数九”的画面,“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臙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则对“以梅画九”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述,且方法也更通用:“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意思是,冬至的时候后画一枝梅花,共八十一个花瓣,都是素白瓣或虚空瓣,每日用红色涂描一瓣,到出九日涂完后,就是一枝鲜艳的红梅花了。
不过,画梅花的方法多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也被称为“雅图”,一般百姓中更流行的是简化版的涂圈圈。《帝京景物略》对此也有记载,“有直排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迷其寒燠之候”。即纸上印上九成九共八十一个圆圈、注明日期,每天用颜色涂满一个圆圈。
另外,还有圈圈的加强版——九格铜钱“消寒图”,天阴时涂上半圈,晴则涂下半圈,风天涂左半圈,下雨天涂右半圈,降雪涂中央,除了用图来数九九,还将每天天气的实际状况描绘其中。
▲九格铜钱“消寒图”。(图片来自新京报)
写九
到了清朝,中国又出现了以文字为主的“九九消寒图”——“写九”,也就是用文字描红的方式来记录“九”。
▲悬挂在养心殿的清道光皇帝御笔“九九消寒图”。(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据说,这一做法始创于清朝的道光皇帝。清朝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一书中有写道,“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意思就是说,道光皇帝登基后不久,曾亲自写了“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总共八十一画,制成双钩虚空巨幅,悬于宫墙,按日填写笔画,一日一笔画,图上方有“管城春满”四字。
在文盲甚多的古代,受皇帝宠幸的“写九”比“画九”更受文人青睐。因为操作方式类似书法练习的“描红”,也常常被用作学童练字、学知识的工具。
除了简单的描红版,还有人在墨笔画上用白色细笔填写上当日天气的详细情况,另外还有“超强进阶版”——结合了图与文字的鱼形版、葫芦版,以及很能考验人眼力的四喜人版(娃娃版)等等。
▲葫芦版“九九消寒图”以葫芦为中心,内有“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集诗文绘画于一身。(图片来自春城壹网)
▲娃娃版“九九消寒图”颇有点年画的感觉,数数上边总计有几个娃娃?(图片来自春城壹网)
食九
除了以唱、画、写的方式“数九”外,北方民间还有一招更能迎合吃货们心思的好方法,那就是以涮食火锅等来“数九”。
老北京人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金寄水在《王府生活实录》一书中就为我们描述了这一风俗:每逢冬至入九后,皇宫王府内盛行吃以羊肉为主的珍馐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是涮羊肉……”。
▲你数的九是什么九?(图片来自 efectocereza.wordpress.com)
看过了这么多“数九”的姿势,还等什么?赶快哼起九九歌,画起九九图,描起九九诗,吃起九九火锅……冬天虽冷,但是一点都不无聊呢!
举报/反馈

华舆

180万获赞 17.6万粉丝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中国新闻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