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膳食文化就已有雏形;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清朝初年,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了清朝末年,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汉民族饮食的“八大菜系”。
其中,从民间中走出来的川菜,不仅味道赞,文化底蕴更是深厚。每道菜品的背后,还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经典川菜背后的故事吧!
01
水煮牛肉
1981年,水煮牛肉被选入《中国菜谱》。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川菜美食,凸显出了川菜的香、麻、辣、烫的饮食风格。其色彩朴素清新,白、红、绿、黄四色相映;吃起来麻辣鲜香,嫩滑爽口。
那这道菜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北宋时期,四川盐都自贡一带,井盐采卤是用牛作为牵引动力,而一头壮牛最多工作一年半载便要被淘汰。此时,盐工们为了物尽其用,便就地取材,将牛宰杀,然后切片,再将其放入盐水中,加入花椒、辣椒等调味品一起煮食。煮出来的牛肉香味浓烈,肉片鲜嫩,麻辣可口。此菜中的牛肉片,不是用油炒的,而是在汤中烫熟的,故取名“水煮牛肉”。
因为烹饪步骤简单,材料随手可得,味道又鲜香可口,从而在当地广泛流传。
后来,这道菜被搬上各大餐馆的餐桌,厨师们为了让这道菜更加的受欢迎,在做法和用料上都进行了创新改良,不再是从前简单的清水加花椒。慢慢的,这道菜就成了川菜中的一道代表菜,广为人知。
小编在这里偷偷告诉你们一个小技巧:水煮牛肉要想肉质鲜嫩,需挑选黄牛里脊肉;切片时应该用湿淀粉,鸡蛋勾芡,搅拌均匀才能保证肉片的滑嫩;煮好的牛肉装盘后,表面上放一层辣椒面,再浇上热油能有效提升麻辣的味道哦!
02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四川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川菜系,通常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主料,进行卤制,而后切片,再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辅料制成红油浇在上面。其制作精细,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非常适口。
说起这道菜,相信很多人最好奇的应该就是它的名字了。夫妻肺片,顾名思义,就是夫妻两个一同创造出来的菜。其实,这道菜在古代就被创造出来了,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背景。
相传,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有许多挑担、提篮的小贩叫卖凉拌肺片。由于用的是牛杂碎边角料,所以价格十分低廉,广受黄包车夫、脚夫和穷苦学生们的喜爱。
之后,大概在20世纪30年代,成都人郭朝华和妻子一起专门卖这个。他们夫妻俩亲自操作,走街串巷,提篮叫卖。由于选用牛肉铺的边角料做食材,价格便宜、味道好,颇受欢迎。
后来,他们发现牛肺的口感不好,便取消了牛肺。所以,夫妻肺片里既没有夫妻也没有肺片!
因为他们的做工精良,麻辣鲜香无比,所以吃的人非常多,后经过接近一百年的沉淀,就演变成了如今的夫妻肺片,成为了闻名中外的中华美食。
03
麻婆豆腐
此豆腐有名,不仅是四川名菜,更是世界级名菜,麻、辣、鲜、香、烫、翠、嫩、酥的口味,将川菜麻辣味型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这道家常川菜,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
相传在清代光绪年间,成都一个姓温的掌柜,有一个满脸麻子的女儿,叫温巧巧,她嫁给了一个油坊的陈掌柜。新婚以后,小俩口恩爱异常,日子和和美美。
但好景不长,巧巧的丈夫在一次运油途中意外身亡,她和小姑子的生活也因此成了问题,不过好在左右分别卖豆腐和羊肉的邻居们经常接济她们。
后来,巧巧把豆腐和碎羊肉混在一起,再加入花椒、干辣椒等调味品炖成羊肉豆腐,街坊邻居尝后都认为好吃。
于是,两姑嫂把屋子改成食店,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待顾客。因物美价廉,生意很是兴旺。虽然日子艰辛,但巧巧寡居后一直没有改嫁,靠经营羊肉豆腐维持生活。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称至今。
如今,麻婆豆腐声名远播、漂洋过海,在多个国家安家落户;从一味家常小菜登上大雅之堂,变成了国际名菜。但谁又知晓这碗豆腐的背后,却有着数不尽的辛酸与奋斗,流不完的眼泪与汗水。
04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川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
选用鸡肉为主料,佐以花生米、辣椒等辅料烹制而成。红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浓、肉质滑脆。
大家知道宫保鸡丁的“宫保”指的是什么吗?
明清时期,朝臣有许多官衔,我们常说的太师太保等官衔都属于宫保。而这道菜的创作者就是干掉安德海的丁宝桢,人称“丁宫保”。
传说丁宝桢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山东为官时曾命家厨改良鲁菜“酱爆鸡丁”为辣炒,后来上任四川总督的时候将此菜推广开来,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人尽皆知,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宫保鸡丁。
所谓“宫保”,其实就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在他死后追赠“太子太保”。
05
回锅肉
回锅肉,四川传统家常菜肴的代表之一,在川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锅肉。它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是下饭菜之首选。
据说这道菜是清朝一位姓凌的翰林发明的。这位翰林因仕途不顺,而歇官在家,每日无所事事,所以在家研究烹饪技巧。
这位凌翰林特别爱吃炒肉片,但是每每用生肉片去炒制,口感不但硬柴腻厚,而且猪肉上的肥肉也不能很好的分解掉。于是,他就开始琢磨着如何给生猪肉加加工,使得肉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醇可口。
他试了几种方法,最后用蒸的方法一试,不但口感细腻,而且味道醇厚,十分好吃。由于猪肉先蒸后炒,就像回锅了一般,所以就命名为回锅肉!
之后,凌翰林又对回锅肉进行了改良,最后确定以煮的方式来进行前期加工,味道更胜一筹!这就是现代回锅肉的雏形。
慢慢的,回锅肉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川蜀地区人们日常打牙祭的硬菜!
不过这仅仅只是一个传说,回锅肉的源头其实可以追溯到北宋,但具体于何时诞生、由何人创制、自何时流行已无法考证。
今天聊的这几道经典川菜,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底蕴,远远要比它的味道更让人有满足感。如果没有这些故事,菜也只能是菜,而没有它本来的意义。
聊中国历史故事,吃中华美味料理,我们下期再见!
举报/反馈

华人会

456获赞 73粉丝
为世界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