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哲伦在环球航行过程中是怎么解决淡水问题的?对于麦哲伦这样航海经验丰富的人来说,很容易解决航行中淡水的问题,他会想办法生产出淡水或利用沿途中的地形地物去找水。
麦哲伦虽然出身于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但10岁就入皇宫服役,16岁时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因而非常熟悉航海事务的各项工作,25岁参加葡萄牙海军横渡印度洋去印度作战,1519年(39岁)开始进行环球探险航行。
麦哲伦的成长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习了很多航海知识,会用很多方法解决途中的淡水问题,对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气象条件有较深刻的认识,这为他们顺利完成环球探险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看看他们的环球航线。
麦哲伦航线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经过的主要是热带海域,沿赤道线航行,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温带地区,热带地区无论是陆地还是海域,都是气流辐合地带,容易与高空大气对流形成降水,而且赤道地区还是无风带,狂风巨浪少,可以规避海上的台风风险,当时航海技术落后,适合选择较容易的航线。
从航线的区域划分来看,大西洋与印度洋航线对船队来说并不陌生,都是以前走过的航线,太平洋难度比较大,这条航线亘古未有,当时地球的形状,环球一周是否能回到原点还不知道,这种心理上的恐惧超过沿途航线的险情,所以在刚刚航行到麦哲伦海峡,船队就产生了哗变,就有一部分人返回了西班牙。
茫茫大海之中,人们不是因为缺乏淡水而恐惧,而是不知道前行的方向在哪里,能走多长时间都是未知。其中海上航行,淡水就是生命。
那么麦哲伦是怎样获得淡水的呢?
主要靠雨水,如何把雨水转化为可用的淡水是探险航行的生存之道。横渡太平洋要10000多公里,走了两年时间,无论出发时带多少淡水,面对一只200多人船队,很快就消耗殆尽,学会沿途补水很重要。
热带地区降水量能达到2000mm左右,几乎每天都有降水,南美洲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地区,一年降水日数达200多天,最多2~3天就有一次降水,通过器皿收集,汇集到一起后再经过简单过滤就可以获得淡水,还可以利用煤炭燃烧获得雨水、海水的蒸馏水,但这只是少量。如下图:
一个人每天不仅需要饮用水,还要用水做饭。每人每天2000毫升水的话,过滤用水成为淡水的主要来源,用于做饭 ,而蒸馏水主要用于饮用。
海上漂泊航行,最难熬的是连续几天不下雨,这种情况可能面临着淡水非常缺乏的境地,热带地区气候炎热,蒸发量很大,在烈日炎炎的暴晒之下,没有充足的淡水供应,疾病会随之袭来,很多船员因此而死去,所以穿过一个太平洋,二年的航行时间,减员很多,这是环球航线上最艰难的一段。
除横穿大洋之外,航海线主要是靠近岸边,一方面可以利用洋流或风向,借助扬帆提高航行动力,另一方面沿岸、岛屿的地方有淡水,可以获得补给,同时岛屿上生物资源丰富,还有食物来源,还可以作为船队的栖身之地,所以环海航线多是沿海岸航行,至今还保留着。
当然海洋生物血液中也有淡水,淡水非常缺乏的时候,也可以饮用,用这种方法也能维持人的生命存在,这也是求生的一种技能吧。
航海过程中,如何保存已有的淡水,这也是海上航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船队也不是每天都遇到岛屿或陆地,他们也学会了用随身携带的酒,倒入瓶子上部,避免水里的微生物过度的繁殖,破坏水质,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上面的种种方法,解决了在海上漂泊时使用淡水的问题。在今天看来非常原始,毕竟那个年代船只没有动力,只能因陋就简。
麦哲伦环球航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历时三年完成,由原来的200人,返回原地时仅有18人活了下来,大部分船员途中因缺衣少食,客死他乡。
麦哲伦环海一圈,开创了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壮举,从此人类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它向人们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世界各地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为此,麦哲伦也是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
举报/反馈

地理纵横

6113获赞 797粉丝
分享一些地理科学知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