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王绾和李斯:争吵一生李斯胜,可刘邦的做法证明王绾的高明
王绾,其实比李斯高明多了,他是秦王朝得以建立的功勋,也是秦王朝建立之后的首任丞相,这个时候的李斯,只不过是在王绾率领下的廷尉而已。但不知为何,《大秦赋》着重突出了李斯的作用,却忽视了大才的王绾。
李斯曾经自夸自己当年在书同文、车同轨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大秦初定之时,丞相是王绾、隗状,帮助嬴政从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工作的,显然是丞相。包括秦始皇名号的由来,也是王绾等人的工作,只不过嬴政把“泰皇”改为“皇帝”而已。
大秦赋中的李斯
王绾是丞相,李斯是廷尉,在《大秦赋》中两个人为了大秦的天下互相配合,实际上两个人争吵了一辈子,在关系大秦帝国未来生死存亡的关键制度上,两人一直存在分歧。
分歧的根源,在于李斯的小人一面。李斯是法家,韩非子也是法家,实际上韩非子的思想要略胜李斯一筹,这从后来嬴政更为欣赏韩非子的作品可以看出来。但是,韩非子一旦得到嬴政恩宠,李斯的地位必然不保,于是设计毒害韩非子,留下千古一恨。
大秦赋中的嬴政
也正因为李斯太过于在乎自己的荣华富贵,所以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迎合嬴政心思的,包括后来与赵高合谋陷害扶苏、扶持胡亥上位,也是担心自己的荣华富贵付诸东流。李斯明白,嬴政最讨厌的便是周王朝的分封制,认为是分封制导致了天下大乱,所以李斯极力主张郡县制。
可郡县制真的适合当时的秦朝吗?嬴政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可是这大秦并不安定,尤其是齐、燕、楚等故地,远离秦王朝的统治中心咸阳,反秦的活动一直未曾减弱。秦始皇自作聪明,曾经将六国旧贵族迁徙至咸阳严密看守,可偌大的帝国,怎么可能看得住?
项梁、项羽、刘邦、张良、陈余等抗秦名士,要么是齐、燕、楚的人,要么是隐藏在此蓄势待发。比如张良,曾经也是个愣头青,花重金请刺客,一锤子砸到秦始皇的副车上,如果砸准了,秦始皇可就没命了。结果张良遭到全国通缉,便跑到原燕赵之地躲藏,改变匹夫之勇的思想,继续思忖灭秦大计。
楚汉传奇中的项羽
刺杀嬴政的可不仅仅是张良,荆轲的好友、大音乐家高渐离,即便双目失明,依然在击筑的时候,举起筑砸向秦始皇。筑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介于打击乐与弦乐之间,本身没有重量,可是高渐离暗中在筑中灌注铅块,加重了筑的重量,可见高渐离刺杀秦始皇的决心。
即便在咸阳,在大秦帝国的统治中心,嬴政居然也遭到刺客的追杀,这让嬴政大为惊骇。这种危机,连嬴政的亲儿子扶苏都看出来了,发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的感慨。秦始皇不是没有采取措施,他修建驰道,保证帝国军队可以随时到达帝国的任何角落;他经常巡视,借此传播始皇帝的权威,震慑四方。
大秦赋中的秦朝将领
可这些都建立在秦始皇高超的能力之上。秦始皇在,天下不敢乱不敢反,即便有些风吹草动,嬴政应对起来也是绰绰有余。然而,谁又能保证秦始皇的后代都如他一般雄才大略呢?当然,如果扶苏继位,对大秦制度进行改良,大秦说不定还真能延续几百年。然而历史没有“假如”,扶苏没有继承王位,而胡亥的能力显而易见,纵使十几个胡亥捆起来,也赶不上一个秦始皇。
其实,即便胡亥昏庸,如果大秦帝国有良性的制度,也不至于这么快亡国。在这一点上,王绾的目光更加长远。虽然,历史上对王绾的记载不多,甚至连生卒年都不清楚,但是却不能否定王绾的深谋远虑。
大秦赋中的王绾
王绾并不反对郡县制,他和李斯确实政见不同,但王绾可没有那么小心眼,他是真正的为大秦长远计。在王绾看来,天下初定,齐、楚、燕这些帝国统治的薄弱地区,当由皇子皇孙代皇帝镇守,如此方能保天下安定。
虽然《大秦赋》中只演了秦始皇娶了离秋和芈华两位夫人,但是秦始皇一生女人很多,他并不缺皇子,尤其不缺有能力的皇子,比如扶苏。但是,嬴政过于自信了,他认为个人能力比制度重要,可事实证明他错了。
大秦赋中嬴政、芈华与离秋
廷议是秦始皇的习惯,实际上廷议还是吕不韦留下的宝贵遗产,这点以后再说。在大秦建立后的又一次廷议上,秦始皇嬴政再次抛出制度问题,王绾依然坚持他的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为主,封国制为辅。当时并非王绾一人持有这种观点,《史记》记载,当王绾提出这种观点时,“群臣皆以为便”,也就是说,王绾的意见得到了群臣的赞同。
但是,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李斯,却坚决反对王绾的“郡国并行制”,而是主张坚决彻底的郡县制,这得到秦始皇的欣赏和支持。被《大秦赋》吹得神乎其神的李斯,实际上是个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已。
此番廷议后,王绾地位下降,李斯地位上升,两个人争吵了一辈子,最终王绾败给李斯。不久,李斯升为丞相,协助嬴政打理大秦天下,也将大秦拖向了灭亡的深渊,而王绾不知所终。
大秦赋中嬴政、王绾和李斯
仅仅十几年后,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在治理大汉时采用了王绾的“郡国并行制”,大部分地区实行郡县制,在齐等偏远地区分封刘氏后代。对于分封诸王也多有限制,比如限制调兵权等。
秦始皇嬴政采用李斯建议,单纯实行郡县制,结果仅仅维系了14年便土崩瓦解;大汉采用王绾的郡国并行制,存国整整407年。王绾和李斯,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可惜嬴政没有采纳王绾的建议,却让刘邦证明了王绾的高明。历史,就是如此神奇,充满魅力,可背后,还是人心。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汉书》
举报/反馈

和煦斋文史

12.2万获赞 33万粉丝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