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关于德川家康的段子: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个人讨论如何让一只鸟叫,织田信长说:“不叫就把它杀了,看它叫不叫。”丰臣秀吉说:“不用杀,叫就给点奖励,不叫就给点惩罚,这样肯定会叫的。”最后问到德川家康有什么好办法,德川家康就慢悠悠地说:“什么都不用做,等着就行了,它是一只鸟,早晚会叫的。”
这个有意思的段子很好地说明了三个人的个性,德川家康的回答让人回味无穷。三人里面,德川家康不一定最勇猛,但他无疑是最有耐心、最能等的一个。结果就是,德川家康活得时间最长,最终稳稳当当夺了天下。他的家族,统治了日本200多年。
等待,正是《孙子兵法》里的重要观念——“胜军先胜而后求战”、“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里反复强调这种观念,就是先要确保能够战胜对方,才去找对方开战;如果无法确保,就要耐心等待。但这种等待并非是被动的,而是要主动去提高自己的实力,等待自己的力量慢慢壮大,等待形势对我方有利,等待对方犯错误,再果断出手,一战定胜负。
《孙子兵法》是公认的古今中外第一兵书,有多家注解,比如著名的《十一家注孙子》,或者更经典的《三家注》。但是,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古文功底,阅读起来颇有难度。而《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可以说为现代人读懂《孙子兵法》带来了福音。这本书对十一家的观点进行了取长补短的整合,结合了作者的理解,补充了很多的实际案例,不仅限于战场,还有由此带来的企业管理和商业竞争的思考。
阅读华杉的这本书,我受益良多。我自诩为一个对《孙子兵法》爱到骨髓的人,还号称能倒背如流,但读完此书,才发现对这本最爱存在着多大的误会。别的不说,但是“以正合,以奇胜”的“奇”都能念错,从而导致对它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偏差。原来那“奇”字,念“ji”不念“qi”,讲的是分战法,而不是奇谋诡计。奇兵指的是预备队,“就是手里捏着还没有打出去的牌,留到关键的时候,打出去,制胜”。
事实上,《孙子兵法》里并没有任何奇谋诡计,讲的都是简单平凡的道理。孙武认为真正会打仗的人“无智名,无勇功”。他们已经确保了能够胜利才会出战,靠的是实力碾压对手,所以不会有惊心动魄和曲折离奇的故事。
正如华杉所说,“《孙子兵法》讲的是以强胜弱之法,而不是以弱胜强之法;是不败之法,而不是战胜之法;《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在讲抓基本面,练基本功,先胜后战,一战而定”。
《孙子兵法》里开篇的《计》,也不是“计谋”的“计”,而是“计算”的“计”,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指标(五事七计)计算彼此的胜负概率。获胜的概率大,这战才能打;获胜的概率小,就不要逞一时之能劳民伤财。并且,即使获胜的概率大,如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仗也不能打,因为不划算,最终的结果是双输。所以,最大的胜利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此我们知道,孙武用兵实际上是非常保守的,但保守才是最好的获胜策略。曾经有人问一个常胜将军,为什么他总是能打胜仗。将军说这是因为他不打会败的仗。是不是等于没说?当然不是。你的军队只有一万,对方是十万,这个仗还怎么打?当然是能跑多远跑多远。面对实力的巨大悬殊,常胜将军也会输。他之所以为常胜将军,不是因为他不会打败仗,而是他知道会打败仗的话就不去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上战场,上了战场也当不了将军,阅读兵法有什么意义呢?
这问题问得好!
《孙子兵法》的厉害在于,它已经超越了作为一本兵书的职能,升华为一种思想的存在。《孙子兵法》里很多句子都是普世原则,适用于各行各业,常读常新,发人深省。
举一个创业的例子。
创业为什么失败概率那么高呢?是因为那些注定会创业失败的人去创业把这个平均概率拉低了。创业者都是疯子,这话不假,创业不疯魔不成活,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问题在于,连疯子都去创业。注意,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产品技术运营样样都缺,就直接杀入创业圈了,不是疯子是什么?疯子创业,失败的概率不是99%,而是100%,注意,99%和100%,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确实,这些人里有成功的,而且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渲染导致大家都产生了幻觉:以为自己也可以那样子。这就像历史上也有不少名垂青史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正因为极其少见,所以历史书都会大肆渲说,但这样的比例又有多少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倒在地上的枯骨是不可能站起来告诉后来者他们的失败教训的。如果领悟了《孙子兵法》里“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躁动的创业者就应该把火种燃烧在心底,苦练内功,广结人脉,等待时机,再奋力一战。
阅读古籍,有时会让我们很自卑。现代人以为自己创造了很多新名词、新概念、新思想,无非是“新瓶装旧酒”的“新”,仔细推敲并没有任何原创性,反而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认知累赘和信息恐慌。大道都至简,是我们把世界搞复杂了。
阅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相信你会跟我一样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