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送王船申遗成功
12月17日,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民俗活动“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送王船”由中马两国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由厦门市和马六甲州为主共同承办。这是我国第一次与“海丝”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典型案例,体现了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成为实现人类持久和平的对话资源。
(“送王船”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送王船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送王船申报片(时长:9分47秒)
09:47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叶细致
这次的申报成功,也看出了我们中华文化传统的魅力,同时也得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组织的认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地加强闽南文化的研究,深耕社区的活动,移风易俗,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本要求,来规范我们的活动。让我们的文化能够在世界,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为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提到送王船
每个闽南人应该都不会陌生
天黑黑要落雨
海王船要出岛
阿爸出海去讨鱼
阿母烧船送王船
一送金银和财宝
二送粮草摆酒桌
三送神明去护保
这首熟悉的闽南童谣
讲述的就是我们闽南
古老独特的“送王船”习俗
在厦门
不少地方都有“送王船”的习俗
作为闽南送王船的中心区域,厦门送王船当代的传承传播最为典型,比较大型的在同安吕厝、思明厦港沙坡尾、湖里钟宅、海沧钟山等14个相关社区村落。活动一般每三到四年举办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竖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烧王船)等仪式。王船腾起的火光,寄托着沿海人家珍爱生命的心理及企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愿望。
一起来回顾一下
几场盛况空前的“送王船”活动!
▼▼▼
沙坡尾
11月15日
第十届厦港送王船开幕式在沙坡尾举行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届王船,长11.12米,宽2.55米,历时两个月打造,为历届最大。
由居民、信众组成的踩街队伍紧随其后,沿大学路、环岛路等巡街将王船送到了书法广场沙滩处,举行“烧王船”仪式。当天下午四点半,信众合力点燃王船,希望“王船化吉”为大家带来庇护和平安。
△厦门广电拍客:MrY
湖里钟宅
钟宅畲族社区居民的簇拥下,王船被缓缓抬出了钟宅祖祠。
王船被抬至五缘湾附近的沙滩边,在摆好方位后,三根桅杆被架起。经过最后的仪式后,熊熊火焰慢慢燃烧着整个船身。周围群众祭祀海神,祈愿祝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
海沧钟山
去年12月,厦门海沧钟山送王船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信众前来共襄盛举,场面十分热闹。
△厦门广电拍客:林旭东
翔安后村社
每年农历四月十六,翔安区后村社就特别热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锣鼓声鸣,举行一年一度的“竖灯篙送王船”民俗活动,来自海内外的后村人齐聚一堂,共祭先祖,祈愿百姓幸福安康。
同安西柯镇吕厝社区
每年在同安区西柯镇吕厝社区举行的送王船活动,都会吸引数千群众前来围观,场面可谓相当震撼!
距厦门直线3000多公里的
马六甲“送王船”习俗已经流传了上百年
早在1845年,马来西亚马六甲就举行了第一次“送王船”习俗。直到今天,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件道具,都要严格依循闽南传统。因为对祖籍福建的华人来说,这些都是他们先辈们离家打拼时带来的“乡愁”。
△1919年“送王船”照片
△厦门吕厝华藏庵与马六甲万怡力勇全殿缔结兄弟宫庙协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于12月14日至19日在线上召开。本届常会共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也同期列入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一起传承文化根脉
共筑文化未来
★来源:厦门广电 央视新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厦门网
举报/反馈

厦门卫视

32.2万获赞 2万粉丝
情动两岸,梦圆中华。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