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正在播出的纪录片《中国》,由爆款纪录片《河西走廊》团队拍摄,刚一播出就收获无数好评,该片画面、解说词做到了极致唯美,也找到了独特的叙事方式,轻松驾驭了中国历史这个宏大题材。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人生一串》再到《人间世》《生生》,这几年纪录片市场开始苏醒,越来越多的年轻化、新表达的好片成为爆款。这批优秀的纪录片也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纪录片,成为纪录片迷。
用“群星闪耀时刻”讲述历史
纪录片《中国》分为三季,第一季是从春秋到盛唐,第二季是从唐到新中国,第三季是追溯上古三代。正在播出的第一季分为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四个时期。有趣的是,该纪录片没有通过展示文献、古迹等历史遗存物来讲述中国的历史,而是通过观众容易接受的“模拟”历史人物、复原历史场景、将历史影像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历史。纪录片邀请了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的演员来饰演历史人物,周涛、何炅担任解说。
《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呈现,是从孔子开始的,通过“孔子见老子”、孔子立志恢复礼制、创办杏坛私学讲坛等孔子的人生大事,来带出春秋战国时代的复杂局面。接下来以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嬴政、刘彻、董仲舒等历史人物主要事迹、思想为脉络,让观众形成对春秋战国争霸历史的整体认识。
这种以主要历史人物为主线的讲述方式,让历史化繁为简,有了讲述的着力点,也很容易吸引观众跟着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展开对历史的思考。
为了让观众感觉真实,纪录片虽然由演员饰演历史人物,但人物没有对白,也没有对人物的特写镜头,而是以全部全景式、大广角来呈现古人的某种状态,比如聚会、出行、拜访、争论、行礼等,让观众有一种全景观看历史,而非观看表演的感觉。这种类似用写意笔法来描绘历史的方式,避免了将纪录片拍成电视剧。
该纪录片的总导演李东珅、周艳就表示,《中国》就是想到历史中去探寻故事、聆听声音、汲取营养。“纪录片《中国》是一部影像化的中国‘通史’,是了解历史发展的简明‘大纲’。”因为要做的是影像化的简明中国史,这部纪录片更像是“历史教科书”,不讲宫斗、权谋,不渲染战争、权变,只讲社会、生活、经济、思潮、制度等历史重要内容。
除了主题的宏大和意境的悠远,《中国》极致的美学风格也让它独树一帜。该片用8K高清晰度拍摄,画面自然不失真,全片色彩透着一种凝重感,仔细看这部纪录片还有顶级的画面构图和光影氛围,很值得坐下来慢慢品一品。
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是经过极致打磨和润泽的,用词讲究、优美又不失真。比如,第一集“孔子见老子”故事中,两人在深山老林中坐而论道,谈论一番世情之后,孔子起身离开。此时解说词从老子的角度来看孔子:“有一瞬间,他感觉这个年轻人,仿佛正在走进浩瀚的星空。清风徐来,李耳长久伫立,一动不动……”两位圣人的形象被勾勒出来。而在讲述李斯与韩非子对于“历史时刻”的不同认识、对于个人使命的不同认识时,纪录片是这样说的:“李斯西行踏上秦的土地,未来的他们会在哪里相见?并肩走过求学岁月的两个人,就这样背负着各自的使命和愿望,走进了战国末期风云变幻的洪流中……”
优质纪录片频频吸引年轻人目光
《中国》这种大体量、高品质的纪录片的出现,说明纪录片创作越来越热,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几年,优秀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国产纪录片的拍摄题材也愈加宽泛。有航拍主题的《航拍中国》等,有美食主题的《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宵夜江湖》等,有医疗相关的《手术两百年》《人间世》《生生》《生门》等,有以家庭纪实为主题的《四个春天》,以人文为主题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尺八·一声一世》等不同题材类型纪录片,受到观众的喜爱。
这些年纪录片创作的一大趋势就是关注人的日常生活,比如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关注的是大众的烧烤情结,拍摄了多个城市的数百家烧烤摊,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产生共鸣和话题。再比如最近刚播完的《生生》,是国内首部以癌症为题材的纪录片,全纪实的方式客观展现16位癌症患者在抗癌过程中遭遇的现实与磨难、迸发的勇气等,该片一共7集,获得了8.9分高分。这部纪录片让人思考疾病、人生等重大话题。不少年轻观众受到感染,不仅在弹幕表示“哭得稀里哗啦”,还思想受到冲击,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
这些年优秀纪录片之所以火,是因为这些越来越精致的作品找到了满足观众的审美口味的方法。美食纪录片本身就是关注大众生活,宏大历史题材纪录片也开始用柔软的方式讲故事,医疗题材纪录片更是将镜头对准每个个体的喜怒哀乐。无论是什么题材,国产纪录片越来越注重放下身段,不再是高高在上地“教育”观众,而是用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