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 一般来说,能进博物馆的都是经过专家鉴定的珍品,错漏之处不会太多。
但上海博物馆就有这么一幅画,明明画上面一个人都没有,而把它叫做《六君子图》。公开展览到现在也没改过来,这是怎么回事?
元倪瓒《六君子图》 这幅画是元代画坛四大家之一的倪瓒所作。
这幅画的来历也挺有意思。
元朝末年,倪瓒为了躲避战乱和层出不穷的赋税,散尽家财,乘上一艘船,泛舟太湖。
他自己是逍遥了,但他的朋友找他就不容易了。
1345年,农历4月8日,倪瓒的朋友卢山甫为了找他画一幅画,沿着无锡的弓河,找了整整一天。
一直找到晚上,这才看见了倪瓒的那条船。
卢山甫见到倪瓒的时候,他已经准备要睡觉了。
——我找了你整整一天,腿都走软了。尤其是现在天都黑了,我一脚水一脚泥的,好不容易找到你。为了迎合你的洁癖,上船还换鞋换衣洗手熏香,整了一大圈,现在见到你了,你居然说要睡觉了?睡什么睡?起来干活了!
倪瓒拗不过,也知道自己有些理亏,所以只能讪笑着,打起精神来准备笔墨。
还好卢山甫知道他的脾气,带来的是上好的生纸。
倪瓒就着卢山甫手提的灯笼那点微弱的光,笔走龙蛇,很快画成了此画。
这幅画纵61.9厘米,横33.3厘米,不算大,但画它的时候倪瓒45岁,正是有了自己个人特色的时候。
虽然是“被迫营业”,但此画还是维持了倪瓒的高水准和典型风格。
画面采用了倪瓒最典型的三段式图,上段远山处在画面的大约四分之一处,中段留出大量空白以显示湖面水景——这就是同为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号大痴道人)的“阔远”画法啊(有关平远阔远的介绍请参看《《富春山居图》凭什么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一文),所以倪瓒在题跋中写道:“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
近段是临江坡岸,六棵不同品种的树木与横向的山石坡构成经纬走向,构成了画面的主体,隔着空旷的江面,和画面上方的远山相呼应。
这六棵树分别是松、柏、樟、槐、楠、榆。松柏的象征意义不用多说了,樟为贤才之代称,
槐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楠木有栋梁之材的美誉,而榆是土地神的象征。
而且这六棵树都是劲直挺拔,用笔简洁疏放,枯而见润。
黄公望后来看到此画后,称这六棵树为“六君子”,并题诗一首: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大痴赞云林画。
《六君子图》虽然没有画人,但倪瓒托物寄情,在画上表现出了一种孤傲抑郁清高的思想感情,虽无人物但比画了人物还要传神,所以后世就把这幅山水画叫做《六君子图》。
其实,将花草树木拟人化古已有之。
当年秦始皇登泰山遇上大雨,秦始皇与臣子们在五棵松树下躲雨。雨过了之后,秦始皇就封五棵松树为五大夫。
到了艺术家这里。这个例子就更多了。
比如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牡丹、兰花、梅花、菊花、桂花、莲花、芍药、海棠、水仙、腊梅、杜鹃、玉兰被称为“花中十二师”等。
甚至还有林和靖以梅为妻、郑板桥以竹为友,都是一时佳话。
所以,《六君子图》以树为君子也说得过去了,对吧?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