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位优秀的作家都力图在自己的作品里,搭建一个印刻了自我生命感悟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就苦心构建了在悲剧氛围笼罩下,一个家族60年间三代人心灵嘶鸣的“葬礼世界”。

但这不是一本悲伤的书。

当霍达的艺术灵光射向那个悲剧的世界时,她为我们画出了一个个中国魂——一颗颗我们民族在饱经坎坷而奋斗不息的美丽心灵。

那一颗颗美丽心灵在纷纭杂沓的历史长河中,发出了撼人心魄的生命回响。

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的升沉起浮为主线,通过描写梁家三代人梁亦清、梁君璧、梁冰玉、韩子奇、韩新月等人物不同时代的命运变迁,有代表性地演示了回族人民在社会和文化不同历史氛围下的思想和情感,生动地表现出在汉族和回族千百年来共同生活的土地上,人们朝夕相伴,生死与共,时时刻刻都在以生的意志和法则演绎着生命,并且努力使它迸放出光彩的深刻内涵。

作家霍达

小说从1919年写起,到1979年梁冰玉海外归来结束,写了中国社会和世界环境60年间的风云变幻。

霍达又将伊斯兰文化置于古老的东方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之中,将人物的命运放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因此作品的文化韵味浓厚,它引导读者真实地感受丰富的文化氛围带给人们的精神冲击,从而使读者清晰地看到,正是多种文化的撞击造就了复杂的人物和多彩的人生。

在作品中,霍达描写了三代人不息的奋斗历程,代表人物是梁亦清、韩子奇、韩新月。

第一代人,玉器艺人梁亦清身怀绝技,却难以施展,在资本竞争的倾轧下,在对琢玉艺术的追求中,含恨死去了。

第二代人韩子奇,继承了师傅的绝技和真诚善良的品德,并且接受了西方世界的某些先进的思想,奋发进取,一举成为名震中外的“玉王”。

他一生都为了玉而生存,而奋斗,却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在感情世界一贫如洗。面对难分难解的爱情纠葛、家庭矛盾,他一筹莫展,彻底失败,在失去爱人、失去女儿又失去视若生命的玉之后,他在文化动乱的凄风苦雨中死去了。

第三代人,少女韩新月,不甘心重蹈前辈的覆辙,有着对人生、对事业、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但是,世界还没来得及为她提供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社会和家庭氛围的压力、不治之症的折磨、爱情的绝望,最后断送了这个年轻的生命。

可以看到,作者是想通过主人公对理想和生命意义的追求来再现生命的意识和启发读者心灵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梁家三代人用汗水和生命换取了永恒的人生价值。

梁亦清质朴坚韧,忍辱负重,靠着这种品格,他雕出了举世无双的宝船,虽然宝船在他极度劳累中功亏一篑,但是他用生命和意志换来的为穆斯林争口气的不屈精神却像清脆的碎玉之声震撼人们的心灵。

韩子奇被玉吸引而来,又怀着对玉的依恋撒手而去。他一生琢玉、鉴玉、览玉、品玉,即使在民族危难之时,也不忘弘扬中国玉文化,将毕生的心血洒在漫漫的继承和完善中国玉文化的征途上。

虽然感情的落魄和动荡的岁月使他陷入生活的深渊,但是他对玉的事业执著的追求,他曾经获得的“玉王”的辉煌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抛开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可以说,正是他的不息奋斗,才为我们赢得了一页不朽的中国玉文化历史风景。

韩新月努力学习,顽强进取,在家庭矛盾、感情纠葛、重病缠身的压力下仍然耕耘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生命将熄之时,她还与老师合译鲁迅作品,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贡献微薄之力。

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在短暂的历程里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更令人感动和叹息。在历史的长河里,死,已经不是陌生的话题,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永远重复着生与死的定律。

《穆斯林的葬礼》写了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里不同的生生死死,但是透过他们的生与死,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同一的生命意识,那就是:人活一世,无论时间长短都要有意义。

同时,作为通晓回族风俗民情、通晓历史知识又出身玉器世家的霍达来说,她又是在历史的氛围中再现作品的人物和主题。

可以这样认为,梁亦清传达的是数百年来琢玉匠人艰难、辛酸和无奈的生活史,韩子奇反映的是中国文人勇于探索、历经磨难、渴望为国争光而又常常隐忍受压的奋斗史,韩新月则表现的是新一代知识分子坚强执著、朝气蓬勃的精神史。

在众多人物构成的历史画面中,霍达凝聚了一种崇高的生命内涵,它们伴随在主人公的灵魂深处,就像玉河一样长久地流淌在中华民族不息的命脉里。

霍达曾说:

“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的大写的‘人’。”

生命是短暂的,但倘使每个生命都闪烁着火花,历史的长河将会放射出不灭的光彩。

举报/反馈

萧砚歌

1.1万获赞 8586粉丝
士当弘毅,任重道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