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治高质量发展
加注人才新动力
长治市人才工作综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把人才工作抓好,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从党的十八大“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到党的十九大发展“人才强国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信号。
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对标对表,创新实践。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围绕落实省人才新政“12条”和我市“创新生态30条”,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展示了新亮点。今天的长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高标准打造“两联盟一智库”,建立太行高层次人才发展工作联盟,建立太行高技能人才发展工作联盟;线下建立人才服务平台,线上建立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潞才社区”,做大做优“潞才公寓”品牌,投资600多万元新建第三批潞才公寓400套,在市内人才公寓集中地,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人才驿站,打造“潞才社区”,不断优化人才安居环境。目前全市人才公寓已建成2380套,在建608套,入住2244套,入住率94.3%。
打造“洼地”、人才集聚,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今天的长治,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良方聚才
海纳百川引才引智,夯实未来长治发展基石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长治地处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转型任务艰巨。作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招兵买马、秣马厉兵,是长治加快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长远之需。
市委、市政府聚焦“六新”率先突破,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市委书记孙大军履新伊始,就与长治籍在外优秀学子座谈,向他们发出“家乡的召唤”;多次专题调研我市人才安居工作,实地了解公寓建设管理情况,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表明长治引才聚才决心。近几年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勤荣都力推长治人才制度之完备、人才环境之优越,真诚邀约四海英才会聚长治;多次现场办公,畅通项目建设服务通道,协调解决企业引才困难和问题。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等相关部委部门多次与省教育厅、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山西大学等部门和高校对接、协调,积极推动人才培育、人才引进工作。
聚力转型发展,助力企业引才。
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细胞和主体。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创新的决定因素。长治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在全省率先出台《中共长治市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进行重金嘉奖、重点扶持,鼓励多渠道、全方位、分层次引才聚才。
针对高精尖研发人才,聚焦“人才+项目+开发区”导向,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向发力,在招商活动中人才政策和产业项目同时宣介,互用平台“双招双引”,引进了渠志灿、李灵宏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落地深紫外LED、大健康产业、超级电容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实现引资与引智双赢共促。
针对骨干中层人才,由政府搭台协助企业“打包”引才,两年累计汇总整理99家企业345个岗位947名紧缺人才需求,通过政府平台集中对外发布,打造长治引才“新窗口”。目前,达成意向600多人,有效缓解了企业骨干人才需求压力,增强了引才工作知名度和影响力。
针对基层储备人才,连续两年开展“潞才回巢”百企千岗校园行活动,连续两年走进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城,这是省内高校首次为地市级政府延揽人才组织的专题招聘。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近万人,为企业储备了大批基础后备人才。
上党区面向全国选聘百名大学生“企官”,前三年基本工资由县财政“埋单”;潞城区为重点企业新引进的硕士、博士发放每月1000元、1500元的生活补贴……各县区也积极探索助力企业引才措施,引才成效显著。
聚焦服务群众,畅通“引才通道”。
事业单位是政府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和载体,是政府实施民生、服务群众的重要支撑。
长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组“一事一议”议事规则》《关于支持各县区吸引人才的暂行规定》,全面落实用人自主权,市直单位引进“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县区单位引进普通研究生,经用人单位考察考核即可列入事业编制,确保“精准引才、靶向引才”,达到“用即所学、学即能用”,提高了引才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大大充实了年轻干部队伍“储备库”。
聚势未来发展,实行“柔性引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结合中小城市“引才难”实际,全省首家出台《长治市鼓励柔性引才实施办法》,积极探索“成本低、效率高”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了中小城市从“全职留人”到“灵活引智”的引才模式新升级。
同时,把长治籍在外人才列入重点引智群体,开展长治籍在外优秀人才大走访,建立人才信息库,摸清底数、加强联系、增进感情,借助“潞才”人脉资源、技术优势以才引才。首届“潞才”大会就是从人才信息库中联系了部分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潞才”参会,以点带面形成宣传长治的辐射效应。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福柱,专业精密机械制造,服务于潞城区城南双创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田莉积极参与壶关县旧城改造;中国林业科学院教授王鸣远研发的生物液态肥在长子县推广应用。
美国的连崑教授、荷兰的庞宇松教授,以及北京、上海等多名国内外“潞才”纷纷表示,建设家乡,尽己所能。
引才高招频出,爱才求贤若渴。
一项项聚才创新举措频繁刷屏,一株株“梧桐树”“橄榄枝”金凤集栖,一支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正在长治转型发展的征程上加速集结。
诚意爱才
服务人才用心用情,营造 “近悦远来”人才氛围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良禽择佳木而栖。如何打造良禽栖息的“佳木”?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更加积极主动地抓好人才工作,营造重才用才爱才的良好氛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这是市委书记孙大军对人才工作的要求和期望。
长治人才工作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痛点、堵点问题为发力点和突破口,密集出台了安居保障、生活补助、奖励资助、落户入学等“一揽子”服务政策,细微处关心、点滴处关爱,切实补齐各类短板,为人才提供更便捷、更贴心、更高效的服务保障,实现服务与需求“零距离”对接,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情怀,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建立人才服务站。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人才服务站,将人才服务事项下沉到经济发展一线,形成集信息发布、政策宣传、受理申报、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集成服务平台,打通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
推行“零门槛”落户。在全省首家出台《长治市人才落户实施细则》,最大限度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大专以上可先落户后就业,全面放开中专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学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各县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可在市区落户,充分释放户籍改革能量和红利,把落户由制约变成服务。目前,已落户1524人。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省首家出台《长治市人才安居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建设全省首批“拎包入住”潞才公寓,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免费入住三年;调配近千套人才安居公租房,大专以上即可申请;为各类高层次人才设置购租房补贴等,通过定制多种“安居套餐”,货币补贴和实物居住相结合,分类分档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打造潞才社区,配建党群服务中心、人才驿站、人才公园,优化了人才安居环境,做大做优了“潞才公寓”品牌,解决了新引进人才住房困难。
落实惠普性生活补贴。全省首家出台《长治市高层次人才奖励资助实施细则(试行)》,对于新引进高端人才每年给予最高60万元生活补贴,新引进博士每年2万元,双一流硕士每年1万元,一流本科每年0.6万元,连续补贴三年。目前,已发放535人585.4万元,让各类人才实实在在得到补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引进人才生活压力。
解决人才子女入学困难。在人才工作“一事一议”工作规则中,明确将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列入人才服务范畴,坚持特事特办、随到随办、优先安排原则,高层次人才有意愿让其子女在本市就读的,可持相关证明材料,经市委人才部门审核后,直接到教育部门提出入学申请。教育部门对于符合规定及手续齐全的,积极协调,确保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需求。目前,我市已协调办理入学手续12人。
改革人才引进审批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手续办理效率,向人才引进审批部门之间互设前置程序且部门内部繁琐漫长效率低下的顽疾开刀,进行流程再造,实施“一表六章”审批“两步三日”办结,坚持同一事项只审一次、办理手续只跑一趟,实现了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效能提升,优化了引才留才环境。
搭建人才服务终端。建立市级人才服务中心,整合受理人才服务事项,把人才服务下沉经济发展一线,实现了人才服务“一站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积极推进建立人才综合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实时收集录入全市各行业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合作平台、技术项目等信息,建立人才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手段,摸清我市人才层次、结构、数量等人才底数,分析人才供需变化,提供决策数据支撑,打造集人才数据库互通共享、人才项目网上申报、人才服务网上受理、供求信息精准匹配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人才服务网络平台。
多个全省“首家”措施密集出台,多项人才服务举措落地落实,人才政策从“一纸空文”转化为温暖人才的暖流喜雨,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大胆用才
助力人才创新创业,打造成就人才发展平台
“这里不仅有便利的公共服务,而且还有免3年房租、免3年取暖费等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目前入驻的企业都是我们潜在的客户,这些资源红利,他处难寻。”黎睿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常睿静说。
毕业于河南省中原工学院的常睿静,在外工作两年后,毅然返回了家乡黎城县开始创业。11月13日,在参加了黎城县兴诚双创孵化基地运营仪式后,常睿静对未来的发展有了充足的信心。常睿静的信心来源于黎城县兴诚双创孵化基地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完善的功能服务以及企业的集聚效应。目前,由她所创办的黎睿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经入驻黎城县兴诚双创孵化基地。
欲登高而远眺,人才举足轻重。人才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
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是汇集人才的“聚宝盆”。我市坚持把人才引进与搭建平台紧密结合,把以事业成就人才作为工作目标,着力搭建各类干事的舞台、创业的平台,为人才打造没有天花板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在事业成就中赢得出彩人生、实现创新价值,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搭建智力平台共享发展。“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没有高端的成果,就没有高端的智库;没有高端的人才,就没有高端的成果,我市围绕构建完备成熟的智库人才体系,以建设太行高层次人才发展联盟、太行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和高层次人才智库的“两联盟一智库”为抓手,全面融合人才智力资源,着力搭建各类共建、共享、共用平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协同创新、抱团发展的“集团效应”。
搭建融资平台助力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不停歇,资金扶持力度“不掉线”。我市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奖励资助政策,每年设立不低于20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实行重点扶持和优异奖励相结合,对新引进的人才(团队)给予帮扶,累计发放“百人计划”配套费用255万元,省青年拔尖人才扶持资金20万元。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建立长治市双创导师智库,设立“金太阳计划之创业助业贷”,撬动银行贷款8000万元用于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现已有300多名导师加入,累计支持233个项目。指导浦发银行、长治银行推出“精英贷”“助保贷”等金融产品,推行无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循环贷款等,累计服务530人2.37亿元。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力量源源不断,助力了我市人才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搭建研发平台鼓励创新。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如今,161所全国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博士工作站2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双创孵化平台55家,政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的示范基地48个,累计发放院士博士工作站扶持资金1010万元,目前,我市被确定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将打造我市动能转换“最强引擎”。
搭建激励平台释放活力。持续举办“长治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对优秀的双创项目给予奖励,连续举办三届“长治市技能大赛”,设立“太行技术状元”和 “太行技术能手”称号,除发放一次性奖金外,比照新引进人才享受生活补贴和安居政策,努力让“草根”精英一展长才,让青年人才有广阔的驰骋空间。落实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遴选“三晋英才”523人发放2018年度奖励金887万元,评选“拔尖人才”53人,发放特殊津贴127.2万元,让广大优秀人才“名利双收”,受到尊崇和厚待。
搭建交流平台协同发展。礼敬英才,激发才智,汇聚力量。我市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与长治籍在外人才、优秀高校学子、三晋英才代表、新引进研究生等各类优秀人才座谈,共商人才大计,共谋发展良策。同时,召开首届潞商潞才大会、开展“潞才回巢”宣讲、百所高校上党行暑期实践等各类活动,全面营造了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走出去、引进来”,邀请海外华人高新技术协会专家团来长治访问,组织“百人计划”长治行,举办海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成立了海外华人高新技术协会长治工作站和长治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加快推进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接轨水平,促进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一位人才,胜过千军;一个点子,堪比黄金。抱着“人尽其才,共同发展”的理念,搭建引进有道、激励有策、留才有为的发展平台,长治逐渐成为人才荟萃之城,各类人才各尽其用、各展其才。
精心育才
不拘一格育才育人,激发现有人才内生动力
晾青、杀青、揉捻、烘干……在我市第三届技能大赛的比赛现场上,陈王红用心制作药茶,浓郁的药茶香味萦绕赛场。在连续三届长治技能大赛中,越来越多的项目全面对接国家、世界竞赛标准,本土人才在更为严格的比赛中提升了自己的技术能力。一个个赛场比武气氛紧张激烈,一场场技能比拼,拼功底、拼激情、拼精细、拼耐心,长治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激发潜能、展示绝活的大舞台。
这是一座成就人才的城市,这里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沃土之上,林茂花繁,硕果累累。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潞才培育”工程,坚持“外引内育”双向精准发力,在对外引才聚才基础上,注重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坚持对内育才储才,高校集训、专题授课、课外实践、外出游学、全民培训、基层实践、实战练兵,打出“组合拳”,推动人才队伍规模更大、结构更优、素质更高。连续举办了三届长治技能大赛,共产生101名“太行技术状元”和824名“太行技术能手”,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知识、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2018年以来,全市完成技能培训196630人,涌现出一批靠技能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培养出一批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技能人才。
党政干部进高校“充电”。作为地方改革的“关键少数”,党政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充电”,才能在推动改革创新中扛起重担、挑起大梁。近两年,我市先后组织六批党政领导干部、近两百人赴港澳进行学习交流,培养世界眼光,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赴“人才特区”深圳举办“人才工作改革创新专题研修班”,学理念拓视野;赴“全国开发区标杆”苏州工业园举办“开发区人才研修班”,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开发区建设提质提速。市直单位和各县区累计组织本系统本单位外出培训1200余人次,硕果累累,满目丰收。
企业家赴外地“取经”。企业家是转型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长治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先后在清华、浙大、复旦等知名高校、发达地区举办企业经营管理骨干研修班,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制的专题讲座,引导触摸先进感知不足,学习知识蓄势发展。举办“企业家大讲堂”,结合企业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等需求设置课程,助力长治企业家队伍发展壮大。为部分职能部门组织“长清班”学员“走出去”游学实践,赴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优秀企业实地观摩,到德国等发达国家优秀企业参观考察,通过学习观摩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找到了差距,增添了动力。
青年才俊上擂台“比武”。把创新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和推动城市转型的强大引擎,陆续开展中小企业品牌营销创意大赛,连续开展“创业英雄会”青年双创大赛,“融资融智融情”精英交流会、《双创梦工厂》大型电视真人秀、“高新青年1.0新时代里的创业先锋”创业分享沙龙等创业创新系列活动,激发广大青年的奋斗热情和干劲。2018年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山西分会场活动,我市创企荣获最具竞争力企业、最佳团队、最具投资价值奖等8项大奖,广大青年以一股子拼劲在转型发展主战场展现新作为。
职业农民地头间“筑梦”。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我市连续十年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种养大户、合作社理事长、新型职业农民等1.3万余人,充分发挥了农村优秀人才的带动、引领作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组建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积极打造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技能人才家门口“淘金”。2018年以来,我市启动了“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范围广、培训机构优、培训方式活、全程监管严、补贴标准高、保障措施强,均为历史之最,已累计培训5万余人,把招聘会办到企业门口,把岗前培训课堂搬进车间,为广大求职者搭建就业平台,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大地苍茫,河山隽永。今日长治深信,为创新提供舞台,就是为城市开拓空间;给人才发展机会,就是许城市锦绣未来。
今天的长治,已经为人才铺设了纵横驰骋的“黄金跑道”,欢迎大家来这里放飞梦想、成就大业。
今天的长治,正致力于涵养人才茁壮成长的“桃源胜境”,我们将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当好最佳拍档、提供最强助力。
今天的长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与人才“同频共振”,共同拼出一个崭新的未来、火红的年代。
即将成立的太行高层次人才发展工作联盟,是长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聚焦“六新”突破的生动实践。
四海英才纷至沓来,源头活水驱动创新。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激荡起万马奔腾的人才成长蓬勃生机,正转化为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磅礴力量!
长治,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来源丨长治日报
文字丨逯江 常珍珍 徐姗 赵雪岗
编辑丨路璐
审核丨韩焰
监制丨岳兰
举报/反馈

长治新闻网

1.4万获赞 1.7万粉丝
把美丽长治展现给世界。
长治新闻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