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刚刚成立1年之后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也被称之为中国的立国之战。可以说,正是这场直接对抗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立国之基,也以此打下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
抗美援朝战争 然而,许多人提起抗美援朝,总有这样的疑问,他们认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虽然多次击败美国军队,但是,中国军队并没能将美国军队赶出朝鲜半岛。就战场局势而言,朝鲜战场上,中国与美国各占一半领土。
就军队而言,在第三次战役之后中美之间爆发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互有胜负,志愿军虽然胜利居多,但是,美军也多次凭借雄厚的实力发动对志愿军的进攻。而且,这场战争中国也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仅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的志愿军将士就高达19万余人。单纯对比牺牲的人数,志愿军的伤亡还要大于美国军队。
所以,兵力仍十分雄厚的美军,远远称不上被击败,中国也算不上胜利者,双方只是平手。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只取得了一场平局?
抗美援朝战争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之际,党中央和毛主席为什么仍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内仍盘踞着上百万土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既然如此,为何毛主席依然力排众议,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我们究竟想达成怎样的目的?
其实,这一系列问题,早在1950年11月4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发表的联合宣言之中,就将这场战争的目的阐述的淋漓尽致,而这个目的其实只有8个字就能回答,这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所以,中国究竟算不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者,只从是否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也就是是否做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8个字就知道了。
首先,“抗美”我们成功了吗?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飞机 朝鲜战场爆发之初,其实只是朝鲜半岛内部朝鲜民族的内战而已。那么,中国为什么会介入这场战争呢?
对于如今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韩国人而言,他们这对于这一点一直是耿耿于怀的。许多韩国人对于中国加入朝鲜战争也十分不满,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中国出兵攻打韩国,才使得朝鲜半岛没能统一。
其实,韩国人完全是想多了,中国出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对手,从来不是韩国,中国也从来没把韩国当成目标。
因为,当时李承晚的十万韩国国防军,就连北方的朝鲜人民军都打不过,更不可能是中国军队的对手。所以,中国出兵参战,从始至终目标一直十分明确,那就是直接威胁到中国利益的美国。
抗美援朝战争 美国在二战之后,凭借两次世界大战的红利,成为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强国。二战之后的美国有多强?当时的美国不但以绝对优势占据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而且,其领导下的西方世界,更几乎主导了除社会主义阵营之外的大半个世界。
因此,面对既有在二战中获得丰富战斗经验,又有世界最先进装备和最完善后勤补给的美国军队,仍是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军队的压力是极为庞大的。
想以代差般的劣势击败世界第一强国的军队,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无疑是天方夜谭。当时,即便是打赢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斯大林,对此也毫不乐观。他屡次要求中国出兵,其实对志愿军的要求只是能够保住朝鲜,抵住美国的进攻,从未奢望过志愿军能够击败美国军队。
然而,正是在几乎全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之下,小米加步枪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卧冰尝雪,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和顽强的作战意志,奇迹般地击败了美国军队。
三八线分割的朝鲜半岛 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不但遭遇了数十万的伤亡,美军的战线也从鸭绿江畔一路被推回到了三八线附近。可以说,无论是人员伤亡还是战争损失,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军,都是毋庸置疑的失败者。
至于美国在战争之初信誓旦旦的号称要统一朝鲜半岛,威胁中国东北及苏联远东地区的战略目标,更因此彻底破灭。
因此,毫无疑问,对于“抗美”,中国军队不但完全做到了,而且做得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好。正是因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奇迹般的发挥,大大出乎了斯大林的意料,让1951年之后苏联不遗余力地卖给志愿军武器装备。
“抗美”做到了,那么,“援朝”的目标我们完成了吗?
朝鲜战争局势变化 “援朝”当然指的是援助朝鲜。1950年10月,在中国即将出兵朝鲜之际,朝鲜面临怎样的局面呢?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北方的朝鲜势如破竹,很快就将韩国打得一溃千里。然而,面临“小弟”韩国即将亡国的局面,“带头大哥”美国悍然出兵,直接将已经占据了朝鲜半岛90%以上领土的朝鲜人民军打得落花流水。
尤其是仁川登陆之后,朝鲜半岛被联合国军直接拦腰截断,朝鲜人民军的主力也因此大部被包围歼灭。在挽救韩国之后,美国军队更是一不做二不休,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境内发动进攻。
短短几十天内,朝鲜由大胜转为大败,到1950年10月,一度差点统一朝鲜半岛的朝鲜被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压迫在鸭绿江畔,开始面临开战之初韩国的境地。
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的形势 可以说,此时如果再无外力援助,朝鲜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对于这一点,统领联合国军的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也心知肚明,因此,他得意洋洋地宣称要让美国士兵回本土过感恩节。言外之意,就是要在感恩节之前结束朝鲜战争,彻底歼灭朝鲜政权。
所以,在中国出兵朝鲜半岛之前,朝鲜已经岌岌可危,当时,就连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做好了让朝鲜在中国东北和苏联远东地区建立流亡政府的打算。
就是在朝鲜面临即将亡国的危险境地,毛主席果断在尚未获得苏联武器装备的前提下派兵进入朝鲜,而彭德怀元帅领导下的志愿军更是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气势和威风。
抗美援朝第1次战役,出其不意的志愿军将毫无准备的美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入朝第一战,志愿军不但歼灭了联合国军15,000余人,也彻底粉碎了麦克阿瑟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即将亡国的朝鲜政权。
麦克阿瑟 然后,志愿军再接再厉发动了第2次战役,第2次战役的战果更是极为辉煌,这场战役的胜利直接扭转了朝鲜战局。此战之后,惊慌失措的联合国军一退再退,志愿军一举收复了朝鲜政权在战前的几乎绝大多数领土。
而此后,无论是第3次战役、第4次战役、第5次战役,还是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中美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而这种局面,一直维持至今。
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入朝参战,一举挽救了即将亡国的朝鲜政权,使得朝鲜政权得以基本恢复在三八线以北的领土。因此,“援朝”这一战略目标也完美实现。
那么,“保家卫国”的目的呢?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念章 在刚刚成立一年之后,为何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会派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除了朝鲜、苏联的请求和毛主席对社会主义阵营承担国际责任的责任感之外,最为关键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新中国需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就从来就没将朝鲜战争视为一个小小半岛的内战。相反,美国将这场战争视为美国与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的前沿阵地。
正因为这种观点,美国人直接将这场战争的规模扩大至中国。在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入侵朝鲜的同时,美国总统杜鲁门还命令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了我国的台湾海峡,直接断绝了解放军解放台湾的希望。
不仅如此,位于朝鲜半岛的美国军队还曾多次派遣飞机侵入中国东北,对中朝边界的中国领土进行轰炸。与此同时,美国还凭借其海军的绝对优势,不断在公海之内炮击中国商船,威胁中国的航权。
志愿军雕像 而随着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的节节胜利,中国面临的局势更加严峻:一旦让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的兵锋即将直接威胁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将直接沦为中美对抗的前沿阵地。
但是,这恰恰是新中国万万无法容忍的。当时,东北地区对于新中国有多重要?建国之初的东北地区不但是最早解放的地区,而且,得益于东北王张作霖及日寇的经营,当时东北还是中国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当时,新中国的工业基地有超过一半位于东北地区。可以说,当时的东北之于新中国,相当于鲁尔区之于德国,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命脉。因此,为了保护东北地区的安全,维护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新中国除了出兵,其实别无选择。
用毛主席的话说:
我们不要去侵略任何国家,我们只是反对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
开国大典时的毛主席 很显然,在一九五三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之后,毛主席预定的战略目标都已经完全实现:中国成功地击败了帝国主义也就是美国对于中国的侵略,挽救了朝鲜政权,保卫了我国的东北边疆地区。
而在军事上,虽然中国与美国军队装备相差悬殊,后勤补给天差地别,但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中国人民志愿军依然以弱胜强,屡屡击败美国军队,让美国军队遭遇了二战之后最为惨重的伤亡。
可以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完美实现了毛主席预定的战略目标,不但实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目标,也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和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至于许多人吹毛求疵地认为,中国并没能彻底消灭美国军队,也没有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借赶出朝鲜半岛,所以中国军队不算这场战争胜利者的说法,更是完全错误的。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飞机 因为,受限于当时中国有限的空军和海军实力,尤其是中国国力与美国国力的悬殊差距,中国从未设定过彻底统一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更没有将美国军队全部包围歼灭的计划。
这样的计划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可以说,以当时美国的国力,根本不存在一战被包围歼灭数十万军队的可能。即便是苏联不顾一切地出兵,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因为,凭借当时美国的国力和地位,美国政府不可能坐视其数十万大军被歼灭,如果真的面临这样的危险,美国势必不顾一切的搜罗盟友和其他军队投入朝鲜战场。
但是,一旦爆发了如此规模的战争,朝鲜战争就将不可能局限于朝鲜半岛,第3次世界大战也极有能由此爆发,而这样的结果,无论是中国、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愿意面对和承受的。
朝鲜半岛局势变化 所以,抗美援朝战争,从始至终就是一场局限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而很显然,这场局部战争,中国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外交上,都取得了毋庸置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