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寿村,位于大荔县城西南方向10公里处,明天启时,因村建于永寿寺旁,得名阿寿。阿寿村面花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汉唐,普及于明清,流传于现代,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渊源的历史背景、栩栩如生的造型,成为渭北平原一支独放的奇葩,享誉中华。阿寿面花做工精巧、花样繁多、造型独特、古朴大气、寓意丰富,曾先后在省内外面花大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已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中央电视台将其录入《中国百绝》专题,阿寿村也被誉为“中国面花之乡”。
阿寿村“二月二庙会”是纪念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而形成的。当时孙思邈从耀州孙家塬出发,到华山采药经过阿寿村,为当地百姓施药治病,不图钱财;纯朴善良的阿寿村百姓,知恩必报。
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的药王庙形成于唐代,是药王孙思邈故里耀县药王山在异地乡间的唯一建基,也是唐代庙会的“花苫鼓、面花、面食、花腰鼓”,被省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陕西省文化艺术之乡《面花之乡》”。民间艺术品丰富多彩。每年的二月二庙会做花馍都是提前几天,全凭阿寿村的南社、北社、西社、东社“四个社”的妇女巧手们经过精心揉捏,做出有关纪念药王孙思邈的面花,如药王洞、药葫芦、花轿、蜗牛山、药王戏楼、牌楼、狮子、守门虎龙柱、花供石榴馍等多种花馍。花馍在蒸好后,都是在二月二的头一天送到村上的药王庙赛花馍,形成了多年的庙会,成为当地农民群众一种文化寄托和精神的向往,从而也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乡村游的开展,让富起来的老百姓热热闹闹赶了一场庙会。
四社八堡上万名群众用当地传统的“花苫鼓”、“跑骡车”、“花馍”等形式迎接二月二药王孙思邈的祭祀。
在当天进行的花馍巡游中,阿寿村东西南北四个社的花馍巡游队伍,先后从各社门前汇集出发,一行人抬着药王庙门楼、高台戏楼、药王洞、庙门口的狮子等有关纪念药王孙思邈的花馍,打着传统的花苫鼓、赶着跑骡车,浩浩荡荡的向药王庙前进。
陕西大荔县阿寿村街道上人山人海,来自各地的游客一睹已有上千年历史文化、中国一绝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跑骡车”。
你看那,一阵鞭炮咚咚震响,骑在骡子背上的小伙一阵阵响亮的唿哨吹起,驾着骡车的骡子和扛车的几个小伙子在紧张的锣鼓声中,放开脚步在路上恣意狂奔,这时,你只听到锣鼓声、车上的铜铃声、骡子的嘶叫声,成千上万群众的喝彩声响成一片,如同暴风狂雨般,把人看的心惊胆战。
据介绍,“跑骡车”的队伍一般由二辆至多辆骡车组成。骡车大都是皮轮马车和三匹或六匹骡子组成。每辆车都有2个吆车的和4个骑骡子的,一个骡子上都骑有一个小伙子,骡子后面由5个以上精壮小伙在后面“扛车”,车上坐着十几个锣鼓手,一般每辆骡车前后都有40多人参与。高大的骡子前三后一二排列,头上包有红彩绸、插有彩旗,五花岔子挂着铜铃,走起路来叮当作响,颇有些古代战车出阵的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