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网友说,为什么别人赚钱这么容易?为什么别人的男朋友都温柔体贴?为什么李佳琦、李子柒开个直播,拍个抖音短视频有那么多人看,而自己辛辛苦苦拍个视频,剪辑,调色,花了很多心思,却只有几个人点赞?为什么同样的工作,别人做得更好?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人们去分析某些行动、事件或后果的可能原因。比如你觉得李子柒的视频那么多人看是因为有专业团队在背后推广策划,你便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归因。
弗里茨·海德是第一个描述人类归因行为的人,他认为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问题是搞清楚行为的原因在人还是在情境。如果认为在人,那就是内归因,指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于个人的性情、特质、能力以及感觉。如果认为在情境,则是外归因,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为情境需求或者环境限制。
归因理论
内归因与外归因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你的一位朋友失业了,你认为是因为她工作能力不行而非大环境萧条的原因,那会对你如何看待这位朋友产生巨大的影响。
归因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事情原因的推测,不一定准确,所有有时候会出现偏差。
举个例子,你约了一个朋友六点钟看电影,结果六点半那位朋友还没出现,你会怎样进行归因呢?是想着“一定是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发生了,或者是堵车了,所以她才没有准时出现”,还是会想“她每次都这样拖拖拉拉的,一点也不上心!”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种原因,也就是把行为的后果归结为人的原因,而低估情境因素,这种现象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不过在很多情形下,人们的归因方式恰恰相反——会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来为错误找原因。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的很好,那么他往往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努力,而如果表现得不好,则会把原因归结于自身以外的因素,如任务太难,同事不配合等等,这就是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
那么,这种归因方式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如果你不认为你的成功是外部原因导致的,例如这次任务确实很简单,那你下一次可能就不会这么努力;如果你不认为失败是特质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例如我不应该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才匆匆完成,那么你下一次同样不会努力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努力避免自我服务偏差。
还有一种归因叫做防御性归因,指的是将不幸归咎于受害者本身从而令自己觉得不大可能会遭遇到类似不幸的一种倾向。听起来有点拗口,没关系,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你朋友的手机被偷了,你可能会将这次事件归因为你朋友粗心大意而不是归因为他运气不好,遇到小偷。因为如果将朋友的不幸归因于他运气不好,那你就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件事也有可能会轻易的发生在你身上,为了避免这种让人沮丧的想法,人们通常将不幸归因于受害者本身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看社会新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的评论会会把原因归咎于受害者,比如有女性被性骚扰了,评论里有人会说是因为她穿着暴露这样的“受害者有罪论”,这就是典型的防御性归因。
举报/反馈

娱乐大杂烩plus

310获赞 7粉丝
一起吃瓜,让生活轻松一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