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颗心。当我们专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无暇他顾。这是一个人的特点。正因为每个人都具备这个特点,所以每个人,通过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心的“去向”,从而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在《道德经》中,很多地方都谈到了具体的修道方法。比如“致虚极,守静笃”,比如“夫唯不争,故无尤”等等。这些话,关于其具备修道的特征也普遍被人认同。
只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道德经》中的各种智慧,其实也是让人如何去修道。比如这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而道家通常所说的“内外兼修”,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来。
这句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
这句话的原意是:如果一件东西存在,我们可以利用它,从而让我们得到方便。但是这件东西看不见的地方,才是我们真正能使用它的地方。
为此,老子举了几个例子,我们用其中的一个,来举一反三。
老子说,一间屋子,看得见的是整个屋子,这个屋子有门有窗。门和窗是存在的,看得见的。但是我们真正使用的不是门和窗,而是室内的空间。因为只有空间,我们才能在里面生存,才能在里面活动。如果里面堆满了东西,我们是无法进去,无法使用它的。
那么,这句话里面,隐藏了什么修道的原理呢?其实,它道出了内外兼修的奥秘。我们不妨站在修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很多人以为,修道就是远离人群。在许多小道修行中,确实是要远离人群。因为接触人群,会让自己的心,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放不下钱财,除了追求钱财之外,甚至会为了一些金钱利益,与人发生争执。而修道是讲究无为的,一旦发生争执,就达不到修道的标准。
那么怎么办呢?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些麻烦,他才要远离人群,到一些与世隔绝的地方,结庐独修。虽然这样提升境界很缓慢,但是进境比较稳定。而真正要想更快提升自己的境界,需要到世间去游历,去磨砺自己的心态。那么,这就与本文要说的第一点有关了。
道家历来讲我们所处的俗世生活视为“是非之地”。也就是说,一旦接触各种人,就会有是非,有好坏,有善恶,有正邪。
这里的“是非之地”,就相当于《道德经》中所说的“有”。而在游历过程中,也就是在修道过程中,不断遭遇的各种事,就是“无”。因为当一切都没有发生的时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只有你去游历,才会出现各种事情。
而在这些事情当中,你反而要将身外的各种环境,都虚化起来,将自己遇到的一切事,都虚化起来。真正让自己的心,逐渐地达到清静无为的状态。
也就是说,要学会利用一切内在外在的环境,来去掉自己的各种杂念,从而达到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