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歌》
说起老北京,很多东西总是让人欲罢不能。不过,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很多儿时的回忆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而这些味道,你还记得多少呢?
说起老北京冬天的味道,恐怕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寒冬腊月,顶着热气的美食本身的滋味;而另一方面,恐怕要数儿时窗台底下的冻柿子,走街串巷糖葫芦、烤白薯的叫卖声,满满都是回忆的味道。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儿时的北京冬季美食。
# 冰糖葫芦
不多,往前推二三十年,冬季的北京你一定会看到,走街串巷卖糖葫芦的小贩推着自行车,后边驮着一个扎满了冰糖葫芦的草垛。而嘴里一定会吆喝着,“冰——糖——葫芦,冰——糖——葫芦……”。
说到冰糖葫芦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宋朝。据传,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不思茶饭。御医用药,却不见好转。皇帝只好张榜求医,由此一位江湖郎中毛遂自荐,为黄贵妃诊脉后开出食补药方:“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枚至十枚。”。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后来,这一偏方传到民间,逐渐就形成冰糖葫芦的做法。
# 冻柿子
说起冻柿子,老北京人对它那是情有独钟,还给其取了个绰号,美其名曰“喝了蜜”。说起来源呢,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冬季的水果较少,而京郊多产柿子,且方便储存,由此柿子成为人们冬日的主要水果,并以吃冻柿子为时俗。
北京地区开始栽培柿树的年代不详。据考证,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房山一带已培植过磨盘柿子,因其“果实缢痕明显,位于果腰,将果肉分成上下两部分,形似磨盘而得名。”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磨盘柿子作为贡品年年进奉皇城。
而京郊的柿子有多好吃呢?万历年间编修的《房山县志》所言不虚:“柿,为本境出产之大宗,西北河套沟,西南张坊沟,无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数,其大如拳,其甘如蜜。”
# 烤白薯
一只破汽油筒泥出的白薯的炉子,再配上“栗子味儿的烤白薯一一”这一声声吆喝,作为北京胡同的孩儿们,就问你们熟不熟。
您还别瞧不起这烤白薯,那也是有讲究的。富察敦崇那本有名的《燕京岁时记》可是给正过名,“白菽(即薯)贫富皆嗜,不假扶持,用火煨熟,自然甘美,较之山药芋头尤足济世,可方为朴实有用之材。”
大冷的天儿,出气都冒着白烟儿,来一个报纸包着的烤白薯,热腾腾地冒着热气,就俩字——地道。
# 糖炒栗子
小时候的北京街头,一定会有孩子被巨大的搅拌机和着黑色的炒栗石不停翻炒的景象所吸引。这炒法中,要往锅中倒糖浆,而这样做出的栗子美名曰:“糖炒栗子。”
糖炒栗子的历史也是悠久的。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故都(汴京)李和炒菜,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
故事说,汴京的炒菜名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时家破业敝,他的儿子带着炒栗的绝技流落燕山。他用献给故国使者的栗子,表达自己对统一祖国的热望。看见没,以后吃糖炒栗子,也要有情怀。
# 小吊梨汤
说起小吊梨汤,这可是能与老北京酸梅汤并驾齐驱的饮品。关于小吊梨汤的由来,说法众多,不过流传最广的是小吊梨汤诞生于梨园。
旧时,北京的戏园子那绝对是有乐子的地方,票友们看戏,看到精彩处,必会给喜欢的角儿喝彩叫好。只是,北京冬季干燥少水,温度和湿度变化大,容易出现口干舌燥。这一场戏看下来,对票友的嗓子绝对是个考验。这时候,来上一吊梨汤,暖胃又润嗓,还是俩字——舒坦。
而那时候,以铜制提吊作为称量梨汤的器物,一吊为一壶,这就是小吊梨汤里“吊”字的由来。
举报/反馈

晚聊国风

530获赞 95粉丝
睡前喝点墨,我干了,你随意!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