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老师,你讲的道理我都懂,我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不好,我知道要肯定孩子,我知道要自我成长,但是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这是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类来访者。
曾经,就有一个来访者,在我们聊到愿景,聊到目标的时候,她总能给予我积极的反馈:“老师,我知道我现在应该去找个工作,也对我的人生有规划,可是因为从小原生家庭让我非常自卑,我害怕走出去,因为自己没有走出去,状态也一直不好,知道对孩子发脾气是不对的,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对孩子发脾气,也知道需要表杨孩子,但是,孩子好像没有一点优点。“
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往往会让我们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不觉会想起《甑寰传》里皇后的那句臣妾做不到啊。
像这类来访者,我们应该如何指导他们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类来访者的特点,他们都有清晰的目标,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也想要改变,但是遇到了改善行为困难,能量比较低,无法行动起来。
在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之初,我曾引导他们从正向一小步开始做起,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虽然方法是好的,但是,在沟通方式上存在一这问题,没有赋能到来访者,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一直比较困惑这个问题,后来,在持续的学习中,看到许维素老师的《建构解决之道》这本书,发现许维素老师将这个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晰,于是就把许维素老师的方法用在指导中,发现效果非常好。
那么,许维素老师是怎么解决这类问题的呢?
第一步,用奇迹问题或是假设问句引导当事人描述克服困难之后的美好愿景;
比如:
如果你能做到赞美孩子,会是什么样子?会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能忍住不对孩子发脾气,那时候的你是什么样子?是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如果你能开始写作,那时候的你感受是什么样的?你会喜欢吗?
通过这样的问句,刺激来访者思考克服困难之后的意义是什么,让来访者感受到希望。
第二步,用”例外问名“帮助来访者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成功的经验;
比如:
何时赞美过孩子,是怎么做到的,怎么能多赞美孩子一些呢?
什么时候没有对孩子发脾气,是怎么做到的,怎么能让自己维持情绪平和的状态呢?
什么时候写过东西,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三步,用”评量问句“帮助来访者衡量自己的动力意愿高低;
在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用上述两个问题帮助来访者找到的希望,但是,他还是不愿意行动。
曾经,我就碰到这样一个来访者,在询问他的赞美孩子之后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他说,亲子关系会好很多。
我又问她,过去你有赞美过孩子吗?
她说:”有啊,只是很少,他表现好的时候我就会赞美他,但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很难有赞美的时候。“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改变的意愿是比较低的,那么,我们怎么让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呢?
可以用评量问句:
我问:”如果把赞美孩子当做10分,你觉得现在给自己打几分?“
她说:”3分吧。“
我问:”需要发生什么,才能使分数上升1分呢?“
这里我们又进行了一个转换,把如何进步一分变成一个更小的目标,这时可能会收到这样的回复:
”除非孩子表现好。“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问他,孩子表现好指的是什么?
当然,我们还可能收到这样的回复,就是来访者不知道怎么才能变好。
这时,就可以结合”关系问句“请来访者猜想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何为他打分:
比如,“你猜孩子会怎么认为,妈妈会主动表扬我的可能性有几分?”
进一步帮助来访者提高行动的意愿。
如果来访者的意愿还是不够高呢?
这时,许维素教授的观点是帮助来访者学会与问题共处
那么,如何帮助来访者学会与问题共处呢?
这里可以使用”应对问句“,比如:
“你是怎么欣赏自己一直在与困难对峙的呢?”
”没有放弃面对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是怎么帮助自己撑到现在的?“
通过这些问句来展现指导师对来访者的支持、理解与欣赏。
接着我们再引导来访者定位自己的目标,来访者需要什么,才能帮助他接受困难无法克服或全然克服的事实。
许维素教授在《建构解决之道》这本书里讲道:
遇到这种情况,来访者会期待咨询师让问题立刻消失,也有咨询师希望当事人立刻把问题处理好,然而”罗马并非一日造成的“,问题的产生既然非一日面成,要问题立即消失也就是不可能。接受生命的限制,是需要学习以勇气与智慧来承担的,所以,与问题共处也成为另一个必须练习接受的过程。比如,一个担忧考不上大学面想休学的当事人,需要接受高考及其应考压力存在的事实,并且发展如何应对压力以及有效的考试策略;又如一名担心被裁员的职员,需要接受职场的变动与不可控制性,而在工作更努力的同时,开始发展日后可能被裁员的应对能力。同样,咨询师与一位幻听的人,讨论如何应对这些声音之打扰的方法 ,何是不被这声音所干扰,何时他可以不听从幻听的声音而有自己判断的力量等例外问句,皆是在谈如何与问题共处的一种方式。
总之,就是和来访者一起找到哪怕是在困难中,依然可以有勇气的力量,面对困难。
并尝试将困难纳入生活的调适、减少负面影响的应对方法,去做目前能够加以掌控的事。
最后,就是要学习在困境下的自我照顾。
记得在第一次做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我的指导师问我,你觉得你爱自己吗?
听到这句话,我瞬间流泪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从来没有学会自我照顾。,生活让我觉得很困难,而我好像从来没有看见我的感受,都是孩子怎么样,做些什么才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家庭的需求。
从那时起,我就试着满足自己的一些小需求,当自己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会试着先满足自己,再满足孩子,经过这样的调试,我发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好了。
在《建构解决之道》这本书里,许维素教授也重点讲到了自我照顾,她讲到:
自我照顾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我们每天都会做一些维持基本生存,保护自己免于危险的动作。当我们生病、受伤或遭受威胁时,我们也会采取必要的措施;尤其,当事件超出我们的理解与经验时,我们就会探究状况何处不对,然后思考继续的介入动作。然而,这些措施、动作及一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却往往会被视为理所当然,但是,这是一项非常可贵难得的能力。因为,自我照顾的观点,就是提醒咨询师,在与来访者讨论面对困难时,如何 可以同时提升当事人自我照顾的意识。它包括:帮助当事人在面对困境的主观经验里,能够聚焦地思考与觉察自己是如何自我照顾的;哪些自我照顾的方式是特别有效的?个人所拥有有资源与信息是什么?各种方式、信息与资源所带来的差异与效果为何?如何能将已经拥有的各种技能,应用在不同的情况中,而使得自身的应对能力加宽加深。换言之,自我照顾观点的介入,往往会带给当事人一种自我效能感,让当事人在面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时,相信自己应具有一定程度 相对应的应对能力,使当事人的自我控制感增加。
记得有一次,有位妈妈讲述这些年在孩子教育上的用心良苦,花了那么多的心思,老大却不辞而别,而无法接受,痛苦不已。
我问他,在这段时间你是挺过来的?
你觉得你爱自己吗?
这位妈妈也像曾经的我一样,好像突然醒悟了,原来这些年,从来没有想过要好好照顾自己,这点在妈妈群体里特别常见。
我们认为只有学会自我照顾,才能够照顾好他人。
所以,当来访者讲自己知道要改变,但能量很低的时候,通过前面的方法依然无法让来访者行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来访者学会自我照顾,让他能够有力量调整自己,恢复能量,面对未来。
PS:这篇文章是结合自己做的家庭教育个案指导以及学习许维素教授的《构建解决之道》这本书之后的思考,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能,如果提升这项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持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吸收各个学科的优秀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反思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举报/反馈

花姐姐家庭教育

6563获赞 5399粉丝
专注于分享好玩的有趣的育儿知识。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