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平邑杨家粗布又名老粗布、老土布,刺花布,是千百年来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在沂蒙山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平邑杨家粗布源远流长,据传最早始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元明时期,这时,人们已经将多种技艺揉于纺织工艺中,使老粗布的制作工艺更加完美成熟,使用范围更为普极。到了清代,老粗布已经晋身为专用贡品,成为皇宫大内的御用之物。抗战时期,沂蒙山区成千上万的农家妇女“唧唧复唧唧”,用灵巧的双手续写着老粗布的古朴乐章。
1941年10月,时任中共山东分局“姊妹剧团”团长辛锐,率团来到蒙山之阳“反扫荡”,在蒙山前的“姊妹松”树下一边演唱,一边组织四里八乡的妇女们纺线织布,一匹匹老粗布做成军衣、军鞋、军帽,运往前线。辛锐自编自唱的《根据地里新气象,男耕女织打东洋》”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后来,辛锐同志壮烈牺牲,人们为了纪念辛锐烈士,就把这种老粗布称作(辛锐)“鑫瑞老粗布”了。
值得庆幸的是,平邑杨家粗布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有续传承,杨自民立志将其发扬光大。从他的曾外祖父、到外祖父,再到他的父亲母亲,一直开有家庭作坊,对这种传统纺织技代代传承,现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平邑杨家粗布质地柔软,手感极佳,透气性能好,保暖性能强,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是服装的首选布料,深受人们喜爱,凡是穿过杨家粗布的人,就不想穿其它布料的衣裳了。因为杨家粗布不起皱、不卷边,整个布面形成了无数按摩点,对人体有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保健美肤,尤其适宜老人和孩子。
平邑杨家粗布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织布机,要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刷线、作综、掏综、栓布、织布等三十六道工序,采用纯手工技艺,质地精良,色调典雅而不张扬,就像沂蒙山人一样质朴。
人们为了寄寓美好的愿望,便在平邑杨家老粗布做缝制的产品上绣上一些如“福如东海”、“五福临门”、“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精美刺绣,带有浓郁的沂蒙风情。
举报/反馈

海报新闻

1.6亿获赞 170.7万粉丝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山东互联网传媒集团运作
大众报业集团旗下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