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远处是延绵的沟壑群山,近处是点缀着袅袅炊烟的绿洲农田,呈现出一幅荒凉与生命并存的画卷,绿洲由源出东部群山蜿蜒流淌的巴米扬河水灌溉着。巴米扬河向北经昆都士河汇入中亚母亲河之一的阿姆河,最终注入咸海。这里就是位于阿富汗中部兴都库什山脉中的巴米扬峡谷,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仔细看去,照片中两侧山体上有两个巨大的壁龛,它们在这里已经矗立了1500年,只可惜壁龛中的主人已经离我们远去
同样的地点,另一个角度,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1300米长的山崖上开凿的密密麻麻的洞窟。在这1000多个石窟内曾经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精美佛像和壁画,如今残存的荒凉与斑驳为我们讲述着巴米扬峡谷曾经走过的文明历程。东西两侧的巨大壁龛内曾经站立着两座希腊式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巴米扬大佛,西侧大佛高55米(180英尺),曾是世界最大的立式雕刻佛像,东侧大佛高37米(125英尺)
1950年拍摄的西侧巴米扬大佛。巴米扬峡谷坐落在印度次大陆和中亚之间的兴都库什山脉中,海拔2500米左右,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源自高山雪水的巴米扬河在恶劣的大陆干旱气候中灌溉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农耕的发展与交通的便利,使这里成为古代商贸和宗教传播的中继站。
1961拍摄的西侧巴米扬大佛。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巴米扬峡谷所在的巴克特里亚地区,这片土地上渐渐刻下希腊文化的烙印。公元前256年这里成为大夏国的疆域,公元前130年左右,河中地区(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南下征服了大夏国
上世纪80年代,西侧的巴米扬大佛。公元前4世纪开始,佛教文明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地区开始传播,公元30年强大的贵霜帝国建立,开疆扩土的贵霜帝国开国君主丘就却笃信佛教,在他的影响下,佛教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兴盛起来。
1992年,西侧巴米扬大佛前耕作的当地农民。印度次大陆北部的佛教文化艺术与当时在此扎根的希腊文明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希腊式佛教艺术”(又称“犍陀罗佛教艺术”),其佛像雕塑带有浓厚的希腊和罗马风格。早期的“希腊式佛教艺术”主要刻画佛传故事,到公元2世纪之后,单体佛像和大型佛像雕刻在这片地区逐渐流行起来。
被毁坏前的西侧巴米扬大佛。两座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建于公元6世纪至7世纪,东侧大佛建造时间早于西侧约50年,建造者已无从考证
西侧宏伟的大佛,世界最高的立佛雕像
被毁坏前的东侧巴米扬大佛。大佛的外貌、发型、起伏的衣纹是典型的犍陀罗佛像风格,这种风格也深深影响了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的佛像都具有显著的犍陀罗佛像特征。
上世纪50年代的东侧巴米扬大佛。我国著名高僧玄奘在630年左右曾路经巴米扬,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中描述当地(书中称梵衍那国)是一个佛教兴盛的中心,并记载了这两尊宏伟的坐佛:“王城东北山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其东有“释迦佛立像高百馀尺”,分别指较高的西大佛和较低的东大佛。从大唐西域记等历史典籍的描述中可知这两座大佛当时曾被青铜、黄金和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
上世纪拍摄的东侧巴米扬大佛。公元7世纪开始,阿富汗地区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但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虽经历着风沙的侵蚀,巴米扬峡谷中精美的佛教雕塑依旧相对完好地被保存下来
上世纪拍摄的东侧巴米扬大佛。
2001年后,被阿富汗塔利班彻底毁灭的西侧大佛。在文明的剧烈碰撞中,两尊大佛终也难逃自己的命运。13世纪开始,这里的佛像开始遭到人为的破坏,17世纪时,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兹布试图用火炮摧毁两座大佛,但并未成功
2001年后,被阿富汗塔利班彻底毁灭的西侧大佛。1996后塔利班开始控制阿富汗绝大部分领土,2001年,塔利班动用大炮,坦克对这两尊佛教文化的无价之宝进行毁坏,3月12日两座佛像被炸药彻底摧毁。
被彻底毁灭后的东侧大佛。
西侧大佛被毁灭前后的对比。左图拍摄于1920年代
东侧大佛被毁灭前后的对比。左图拍摄于19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