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探索,曾是一切哲人毕生追求的命题方向。
乐观而诗意的中国远古幻想,是天人合一之境。
悲观的尼采则说,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如今,科学的光芒,正在照亮未知的深渊。
比如,人类能否像忒修斯之船一样,用动物培养人类的器官,不断更替坏掉的器官,直到最终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寿命极限突破,走向长生不老?
日本东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双料遗传学教授中内启光,在2010年提出了新的思路:囊胚互补技术,即通过嵌合培养实现在动物体内存活其他物种的细胞。
可以说,在人与动物胚胎杂交这条路上,中内启光是开拓者也是推进者。
科学,就是要走进尚未有人问津的隐秘洞穴,并找到新的出口。
11月7日,2020腾讯科学WE大会如约而至。金星真的有生命?意念操纵成为可能?人造“电子皮肤”会是未来吗……这一系列大家关注的疑惑,都得到解答。
7位来自4大洲、6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跨越时差、跨越距离,在这个全球疫情的至暗时刻,仍然致力于用科学的视野,揭开从生命到宇宙的新的可能。
01
近在咫尺
生命洞穴版科幻照进现实
洞穴门口,金星来客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无边际地幻想外星生命的踪迹。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在地心、以电磁能为基础的硅基生物;美国天文学家霍伊尔的《黑云》,则构想出一种充斥了整个星云的智慧生物……
但这都改变不了,作为至今宇宙中唯一被发现拥有生命的蓝色星球,独享孤独的事实。
不过,这一状态,或将被打破。
2020年9月,天文学家珍妮·格里夫斯(Jane Greaves)领导的团队宣布,发现了金星大气中一种可能是厌氧微生物所产生的气体—磷化氢。
如果这个发现最终得到确认,并且真的是来自生活在金星大气层的“云端”生物,无疑将大大拓展,我们对于“宇宙中的生命存在于何处”这一问题的想象空间。
到时候,“你来自金星吧”,可能就从段子变成一语成谶。
洞穴超链接,电子皮肤
在“漫威”世界中,金刚狼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其在被“X 武器”组织实验之后,全身的骨架变成了超强的艾德曼合金,且具有超强的自愈合能力。
或许,这种想让身体永葆青春且神奇自生的渴望,在不远的将来会变成现实。
这一切,都得益于斯坦福的华人女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鲍哲南教授,在人造电子皮肤开发方面的突出贡献。
斯坦福的华人女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
鲍哲南教授
简单来说,“电子皮肤”就是像人类皮肤一样具有很好的柔韧性甚至可拉伸性,且具有感知外界温度、压力和湿度等功能的电子传感器件的统称。
它不仅可以增强人造机器人的感知功能,让其与环境更流畅互动,也能够用于更加轻薄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和更加灵敏、多功能的假肢等。
在鲍哲南教授眼中,未来世界是这样的:脉搏上的电子皮肤能随时监测心率、血糖,实现实时诊断;喉咙上的电子皮肤通过感受咽喉肌肉运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让聋哑人“发声”;你的整个身体或将成为一个网络中心,体内的传感器跟外界产生连接,实现实时监测……
整个身体,就像一个自动化客厅一样,通过更具明确性的强功能指令产生超链接。到时,Siri不仅在你的智能手机上,也可以在你身体上的任何一处唤醒。
洞穴魔法,意念操控
人类的大脑,一度被视为上帝禁区。
人们试图相信,这里隐藏着的秘密一旦被完全揭露,其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
事实上,神经科学家认为只要破解了神经元之间电信号的传递过程,就可以重组人的意识,进一步将其转换为机械操作。
不过,大脑的电信号,无论是复杂程度,还是信号总量,都是一个天量。
由此,无论中西,都相继开启了一系列旨在进行大脑信号破解的,以百年为单位的项目工程。
在2014年6月12日圣保罗举行的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一个下身瘫痪的巴西少年,依靠大脑控制机械骨骼的运动,顺利开球,让全球都目睹了这史诗级的一刻。
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Miguel Nicolelis(米格尔·尼科莱利斯)。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
法国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
Miguel Nicolelis
他说:“为了这一天,我等了38年。因为亲眼见证了这一切,我的每一秒付出都是值得的。”
02
疫情之下
探索宇宙的脚步未曾停歇
生命隐秘真相的背后,也有着宇宙面目的不断驱魅。
因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决定性贡献,早在1979年就荣膺诺贝尔奖,并启发霍金完成巨著《时间简史》的理论物理学巨擘、基本粒子标准模型主要奠基人Steven Weinberg(斯蒂芬·温伯格),同样是目前最受认可的早期宇宙理论——暴胀理论的重要贡献者。
他不仅致力于向世人描绘出完全可信的宇宙起源图,更是穷极一生,穿越微观粒子和宏观宇宙,试图寻找其终极命题的答案。
而在女科学家Victoria Kaspi(维多利亚·卡斯皮)的带领下,一架名为加拿大氢强度测绘实验(CHIME)的望远镜,凭借同时观测大面积天区的能力,开启了批量发现快速射电暴的新时代,从而给人类带来更多新的宇宙线索。
中国量子领域带头人,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量子纠缠实验领域多项世界纪录保持者潘建伟,则被他的学生敬畏地称为“潘神”。
这个名字第一次被大众熟知,大概要追溯到2016年8月16日,世界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发射升空。中国量子科技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的领航者。
除了台上的他们,还有更多的曾经登台的他们。
在过去的 8 年里,宇宙学家霍金、引力波发现者Barry Barish、诺贝尔奖获得者Kip Thorne、CAR-T免疫疗法之父Carl June、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72位科学家及科技界人士,相继登上腾讯科学WE大会舞台,话题涉及宇宙学、理论物理、生命科学、太空探索、互联网科技等前沿科学。
科学事业,如同到处掘金的探险队。但仅仅是各自埋头,专注于自身领域的有限视野,反而会阻挡科学真相可能性和延展性的充分扩张。
由此,通过定期、持续的跨领域交流及面向公众的普及,就变得极为重要。
而试图将这股力量凝练在一起的,正是腾讯科学WE大会。
去年,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倡议发起“腾讯科学周”,并提出“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接受科学的熏陶和启蒙,今年腾讯科学WE大会,还首次与兰州市五十一中学、衡水中学、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行线下观看活动,并让学生们有机会连线对话科学家。
而在今年疫情袭来的复杂情势下,人们难以跨国面对面交流。但线上WE大会的举办,使得全球顶尖科学家突破阻隔,无拘束地与公众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新性进展。
正如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所言:“我想,支持更多全球青年科学家一起探索前沿科技,就是科技向善最好的实践。”
腾讯科学WE大会,正在成为腾讯科技向善最纯粹的名片。
宇宙,孰为大、孰为小;生命,孰为长、孰为短。
答案,不在哲学家的文本中,而在每个人的所见所知中。
1990 年,史上第一个无人外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在返航时,曾花费六个月时间,为太阳系拍下一张全家福。此时的地球,不过是其中一个0.12像素的“暗淡蓝点”。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发布的
用现代图像软件和技术重新处理后的《暗淡蓝点》
当我们,把自己投射在这个宏大的宇宙观下,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得有些虚无缥缈。
而当我们,以共同体的视野来观察时,则会立刻感知到这颗蓝色星球正熠熠闪光。
只因为我们所见所知的一切的一切,都在这颗星球上整体地存在。
腾讯科学WE大会,正在让全球的科学家和学者凝结起来,成为关注为星球命运开拓航路的共同体,探讨关乎人类未来的命题和真相。
本文作者:遊人
版式设计:甸甸
举报/反馈

WiFi新连接

2.1万获赞 14万粉丝
最脑洞大开科技自媒体,专注趣味商业报道。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