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陕西八怪之一。而在这里将为它再添一个新名头,那就是陕西奇绝第七绝。相信内酥外脆,干硬耐嚼,白而泛光,香醇味美的锅盔是每个热爱糕点的宝贝们看到就走不动道的美食,而不论在味道还是制法上,锅盔都不负其“怪““绝”之名。
锅盔现世之时,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形似锅盖。为人称道“睁眼锅盔像锅盖”所以亲切地将其命名为锅盔。锅盔也被称为锅盔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城乡居民特别喜爱的传统面食小吃。
说实话,貌似商周时期才是我国美食崛起的一个时期。锅盔也是最早出现在商周。据传周文王伐纣锅盔被用做军粮。陕西西府一带,现在都还存在一种锅盔品种名为“文王锅盔”。
到了秦朝“锅盔”更为人所熟知。秦朝人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们制作的锅盔,居然是为了打仗。个儿大、饼厚又瓷实。据说秦人起初不叫它锅盔,因它长得像树墩树墩,而叫它墩饼,其实我想说,难道不是你们做得太厚了?
但是厚也是有厚的道理,当时秦军行军时配发的墩饼,一个五六斤重,而且携带方式也十分独特,两个墩饼一组,墩饼上钻上两个孔用绳子系在前胸与后胸。
作战时候,士兵们勇猛异常,就是因为墩饼此时变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甚至起到了盔甲的作用。防弹背心?哈哈,有点有趣。
最牛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上面,还能拔出来反杀对面。哈哈,墩饼借箭的故事我觉得历史肯定有遗漏。墩饼“吃箭”当然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人们便把墩饼叫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
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既当干粮,又当护具。真是居家旅行,出门参军的必备好粮啊。原谅我真的想笑。秦军能统一六国,“锅盔”功不可没。
作为士兵们的主要干粮,锅盔有着保质期巨长无比,而且适合长时间存放和携带,这和锅盔的用料及制作方法密不可分。锅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讲究,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磨成粉末粉,用水搅拌和面,发酵。用擀面杖擀成圆饼,放于平底大铁锅中。
用中火慢慢烤烙,炕干饼里面的水分、皮炕到微微有些焦黄。而里面的馅料散发出醇香时即可出锅。锅盔就算是在夏天也能放上个十天半个月也,适合长距离行军或者出门,是不是突然觉得压缩饼干神马的都弱爆了!别国在这一点上,早就已经输了。
还有另一个传说,相传武则天时期,官兵们为武则天修建乾陵,工程量十分巨大,大量民工们劳碌不已但衣食难保,工地上没有烹调用具,官兵们就想到了用头盔做锅来烙饼,所以才取名锅盔。别的不说就在这个吃上,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
后来人们对锅盔的制作方法不断总结改进。把在小锅烙改成了用煤炉烤,把原来用手和面改成了用擀面。这样烘烤得相当均匀,熟的也十分匀称,而且香味完美散发。达到最耐存放的条件。
用木杠压面,面擀的均匀而且揉得到,这样做出来的馍色更加好看白净,香气也更加容易散发,味美可口。更重要的是变得更更加酥脆爽口。之后还出现了椒盐锅盔、葱香锅盔、五香锅盔、香椒叶锅盔、咸甜锅盔、夹酥锅盔、油酥锅盔、酥锅盔、白糖锅盔等等。
说实话这是我见过最奇妙的发家史了,别的食物都是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典故,而我们的锅盔却是作为一种武器发迹,哈哈哈,实在有够卓绝,陕西奇绝第七绝实乃实至名归。
当然我在陕西当地吃到的普通的锅盔也已经甩了其他地方好几条街,至今为止在外地可以推荐给大家的有小龙虾锅盔,牛肉锅盔和梅干菜锅盔,而在陕西当地,请大家别怕踩雷,放心吃,因为每一种的味道都能让你拍案叫绝。
关中十怪与陕西七绝的组合实在有够微妙。我的陕西之行结束了。至于为什么只到了陕北与关中,那是因为陕西的部分除了风景,美食与其他两地相差甚远,不足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