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肖琳,是六盘水“万橙源”的负责人之一,也是都格镇的一名致富带头人。
我的家乡位于水城县的“西大门”都格镇。小的时候,都格镇的黄泥村以种植橘子而在当地“小有名气”,我记得在那个时候,黄泥种出来的“红橘”酸甜可口,在市场上都能卖到1元一斤,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算得上“富贵水果”了。
而近年来,随着当地煤矿工业的发展,家乡的大面积土地都渐渐荒废,曾经的柑橘地变成为杂草丛生的荒地,种植柑橘的历史也愈渐被人们淡忘。
然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都格人,从小记忆中家乡“红橘”的味道,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里,每次在外思念家乡时,心里都会想,如果能再吃一口红橘该多好。
这不,2016年,我去四川资中县旅游时,当地的一片片柑橘产业基地,彻底勾起了我的“乡愁”,我突然在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能否自己回家种植柑橘,传承家乡的柑橘种植传统。
带着这个想法,我找到了黄泥村里第一个种植柑橘的老前辈,还有我的两个姨夫,一起商讨。结果,没想到,我们四个人的想法不约而同地一致,都想把家乡的柑橘产业再发展延续起来。
就这样,我们“四个合伙人”达成一致后,就共同前往四川省资中县实地考察。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家乡黄泥村偏热带性的气候、砂土性质的土壤、1100——1200米的海拔,很适合柑橘类植物的种植,尤其是符合了生长环境要求高、经济价值高的血橙种植。
考察后的结果,无疑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于是,2016年下半年,我们就正式启动了柑橘种植的计划——选址、协商土地、布水源、化验土质……最后决定在黄泥村坪寨组布下血橙种植基地。
2017年2月,我们从四川省资中县引进了2万棵的血橙,注册成立了“六盘水万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了第一批的种植。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第一批种下的血橙效果“不尽人意”,成活率不到80%,许多树苗直接“死”在了地里,更别说指望结果了。
从第一次的种植“教训”里,我们虽然也有心灰意冷,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了血橙的种植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我们几个“门外汉”只顾埋头种植是根本行不通的。
于是,机缘巧合下,我们认识了四川的“植物医生”黄良老师,我们特地邀请他过来作为我们基地的技术顾问,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才得以度过“难关”。
使用有机化肥、人工进行割草、随时保持土壤湿度……
去年,我们初挂果了一部分血橙,经品尝和检测后发现,我们这里种出来的橙子比四川资中当地同时期的糖分还要高2个点,这让我们激动不已,大大地激励了我们。
因此,去年我们又从四川资中引进了2万棵血橙,有了技术的支撑,第二批血橙的成活率达到了99%,这让我们的血橙种植之路步入了正轨。
现在,我们的血橙基地已达到1000亩,总共4万棵,分为血橙“2号”“4号”“8号”三个品种,带动当地村民长期固定用工20余人,每天平均带动零散用工50人以上,带动了当地村民就近就业,助力了当地的脱贫致富。
这段时间,我们正忙着联系网络销售平台,准备打造一个属于我们血橙基地的线上销售品牌,待明年2月我们的血橙全部成熟上市后,就可以可以线上线下双渠道进行推广,让更多人品尝到家乡的美味,认识都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定珲 屠琪
编辑 魏容
编审 马刚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759万获赞 56.7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