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olution在英语中并不是一个新词,但今年因为对应上了一个汉语热词——“内卷”——而“火出圈”。
这一描述并不夸张。截至今年以前,如果不是学术圈内人士,几乎没有可能听说过“内卷”。毕竟直到现在,involution在英文中仍多用作术语(technical term):或是指数学上的“对合”,或是指医学上的“器官衰退”(the shrinking of an organ)。韦氏词典显示,即使involution相对常见的释义,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enfolding or entangling(纠缠不清,错综复杂),看起来和我们所说的“内卷”也没有直接关系。
让我们无法自拔的“内卷”,更像是被迫卷入无休止的、你死我活的竞争(get involved in a rat race)。无论是为了刷绩点(GPA)而疲于选修“水课”的在校生、不得不被动加班的“打工人”, 还是不能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的新手父母,还有什么像“内卷”那样,让我们陷入竞争的窒息感和眩晕感呢。而“内卷”的我们,也都狼狈得如同《红楼梦》中所说, 像“烧糊了的卷子”。
国内很多报道在介绍作为竞争的“内卷”时,会追溯到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Clifford Geertz)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农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概念。吉尔茨在观察了印度尼西亚的稻米种植后,在他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一书中指出这样一种现象:随着人口增加等因素,为了维持一定的人均产出,当地人对稻田的劳动投入越来越大,但始终没有促成生产效率更高的技术变革。吉尔茨称之为“involution”。把involution与同一词根、表示“进化”之意的evolution对照起来,更加突出了这一概念的内在义涵:一种由于追求增量而产生的不能进化现象。
“内卷”在中文里的迅速风行,也还要归功于它唤起强烈的画面感。有人把“内卷”比作向内生长、挤压变形的海螺(conch),或是比作必须越转越快、否则即刻倒下的陀螺(spinning top)。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默斯肯大漩涡”(Mosken Maelstrom)也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这种意象:卷入大漩涡的小船,必须“沿着切线,最大功率向前冲”(follow a straight line at maximum power),因为一旦“越过生死线”(cross the line separating life from death),将永远堕入“地狱之门”(gate of hell)。这样的内卷,简直成了不断升级的生死竞速。(张熠柠)
举报/反馈

参考消息

3745万获赞 213.2万粉丝
用外媒视角看中国、观世界
《参考消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