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输血’固然重要,关键在‘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必需大力发展产业。”
“我们的芦笋浑身都是宝,每亩地能帮助农民增收1万元以上。”
“扶贫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打造了‘三风’文化广场,同时推进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10月24日,20余名融媒体记者深入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湾里管理局太平镇泮溪村等曾经的部分南昌贫困村中,见证着这些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芦笋基地为贫困户一年保底增收1万元
“2016年10月,我们从海南引进了千亩芦笋产业扶贫基地。该基地流转了村里1600亩土地,其中860亩已经种植了芦笋。”24日一大早,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驻西岗村第一书记周勇华一脸笑容地向记者介绍着村里的扶贫产业,“不要小看了这些芦笋,它们可浑身都是宝,一年能给我们的贫困户保底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西岗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贫困户授信发放贷款20户78万元,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授信率为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我们优先录用西岗村以及周边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天有100块钱的工钱。芦笋丰产期日均产笋8000斤,截至7月下旬,产出经济效益近500万元。“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土地流转、用工、产业分红加起来,少的一年可以增收1.3万余元,多的一年可以赚到2.8万元。”
西岗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实现了种、产、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与此同时,西岗村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重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今的西岗村,农业产业兴旺起来了、村容村貌变美变亮了、农民群众致富有精气神了,正昂首迈步小康的道路上。
湾里太平镇泮溪村:昔日破败村成了网红打卡地
24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进湾里太平镇泮溪村,只见宽阔整洁的沥青路进村入户,一栋栋江南风格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前来观光旅游的市民络绎不绝,处处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这个昔日破败的贫困村,在市政协等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的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
泮溪村坐落在太平镇狮子峰景区内,近年来,泮溪村依托生态优势,坚定走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道路,与梅岭旅游公司强化合作,共同做好狮子峰景区的开发和提升工作。泮溪村每年从梅岭旅游公司获得的固定分红加门票收入超过80万元。
同时,农家乐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泮溪村现已开办农家乐近30家,现在这里的农家乐已经成型,整个村的村民收入也增加了。”市政协驻泮溪村第一书记郭纪征说,村里还引导自然村组建了农家乐协会,建设“农家乐引导中心”,鼓励村民做好农家乐,将农家乐的品牌在湾里打响。
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市政协与镇村积极筹措资金,斥资300余万元,打造了“三风”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并修通了环村水泥路,对村庄道路进行硬化,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出行,提升了配套设施承载能力……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村共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提升等方面项目40余个,投入资金近4000余万元,修建了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
产业富了,环境美了,泮溪村的村民们生活也越来越好。
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旅游产业扶贫双轮驱动促脱贫
走进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穿行在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间,所见之处皆是美景,整个村子生机勃勃。而在几年前这个村子还是破旧的贫困村。近年来,罗田村通过旅游、产业扶贫,双轮驱动,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罗田村是如何利用古村原有的资源禀赋,不断丰富古村旅游业态?市教育局驻罗田村第一书记刘昆告诉记者,通过打造古村莲蓬和花果园两个旅游采摘基地,有效结合古村旅游开发,罗田村2018年整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旅游开发需要土地,而贫困户的土地却在闲置。罗田村通过大力协调,促成旅游开发公司对贫困户的闲置土地进行流转租赁,每亩土地年租金500元,贫困户因此每年能获得500-30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
不仅如此,古村内存在大量的古屋,正逢民宿产业发展的契机,罗田村村委会便鼓励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将旧房、闲置房出租给古村旅游公司兴建民宿;古村旅游公司每年拿出门票收益的8%分配给罗田村村民。
通过当地政府、南昌市教育局和古村旅游公司团结协作,罗田村打造了花果园和莲蓬2个旅游采摘基地。2019年果园内葡萄、桑葚等产值销售总额达到60万元。莲蓬基地占地83亩,2019年销售产值38万元。村内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两家采摘基地,每年获取收入户均10000余元。
不仅如此,花果园和莲蓬基地优先选用当地贫困户作为固定员工,农忙时吸纳贫困户以散工形式按采摘数量、包装重量、施肥工时等计算工资,日工资收入最高时可达200元。
安义县东阳镇马源村:扶贫“造血”产业是关键
扶贫工作“输血”固然重要,关键在“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必需大力发展产业。2018年3月,村集体租用马源村小组距105国道旁的150亩荒山,建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扶贫基地,并成立了“马源村百果园专业合作社”,现已成为拥有10亩草莓、60亩蓝莓、20亩杨梅、20亩枇杷、20亩油茶以及十八个大棚的果园基地。
“我们提出水果种植加生态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引入符合我们自身实际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以点带面提升基地规模和产量。”市第一医院驻马源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俊说。
为有效解决扶贫基地产品销售困难,去年12月27日,市第一医院工会在刘俊的申请和沟通下,采取以购代帮的形式,定点采购扶贫基地的蓝莓果干和肉鸭共2040份,让扶贫基地创收29.58万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帮助部分贫困户和村民因疫情影响带来的农副产品滞销问题,刘俊多方联系爱心人士进行“消费帮困”,3月27日,一次性帮卖出蜜桔和橘柑共5300余斤。“今年6月我们医院以购代帮,购买扶贫基地的蓝莓鲜果共3612斤,为村合作社创收18.06万元。”刘俊说。
安义县长均乡把口村:立体种养合作社闯出脱贫致富新路
为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建立长效带贫机制,在挂点帮扶单位的支持和争取下,安义县长均乡把口村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积极探索“立体种养合作社+示范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以产业发展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闯出了一条新路。
市委统战部驻把口村第一书记罗俊辉告诉记者,2018年,通过鱼、鸭养殖,村集体经济收入11.5万元,贫困户股利分红1200元以上;2019年,引进花卉种植项目,初步形成了“水下有鱼,水上有鸭,水边有花”的产业风景线,村集体经济收入21.57万元,贫困户股利分红2000元以上;部分贫困户和其他村民还可在示范基地劳动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如今的把口村,贫困户和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务工、就业、增收。
今年示范基地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饲养白鹜鸭1200余只,增加食用菌、特色果类种植和实施“梦想田园”计划,争取把产业从小做大,从弱做强。(王健摄影)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举报/反馈

中国日报网

2158万获赞 307.9万粉丝
全天候传播权威国际、国内资讯
中国日报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