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木工的内行人都知道,刨子通常分三种:中式刨、日本拉刨和。至于俄国邦克,由于其结构与中式刨相仿,因此我们通常不会将之单独分类。
但是,无论外形如何变化,刨子的结构和原理还是相通的,最主要的结构就是刨床和刨刃——无论哪种刨子,这两样东西都是必备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配件十分神秘:有时候它貌似很重要,你在中日欧三种风格的刨子上都可以看到;有时候却显得可有可无,有的刨子上根本就没有。以至于许多人提出疑问:这东西到底干啥用的啊?
这个配件就是盖铁。
一、盖铁的由来
盖铁:日文称之为“裏金(押え刃)”,英文名“cap iron(铁帽)或 chipbreaker (断屑器)”。
关于这玩意最早的记录,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证据是在1767年的《宾夕法尼亚纪事报》(费城)中的一则广告:
“double iron planes of late construction far exceeding any tooth planes or uprights whatsoever for cross grained or curled stuff”——后期构造的双刃铁刨,可以对付任何粗糙表面,以及各种乱纹,远远超过其它刨刃。”
后来,一个叫伦纳德·贝利(Leonard Bailey)的家伙——别看他名字不起眼,但来头却很大——他是史丹利、力确,以及其它著名欧刨品牌的共同设计师,在欧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进一步改进了盖铁,在1867年的一件专利文书中,他记录了盖铁这种东西。
美国专利号72443
我的目的是使用非常薄的钢制刨铁,这样做时我发现它们易于在盖的压力下弯曲,这会导致它们颤动,并使它们不完美……当使用厚刨铁时,其刚度可能足以抵抗盖的压力,以防止刨铁从其底座弯曲或升起。……但在压盖上加了一个额外的弯曲度,……因此,有效地防止了弯曲和颤动……
这段文字挺长的,这里就不原文转述了。总之吧,欧刨压盖顶端的弯曲设计,应该就是这位比利老兄的杰作了。
那么,日本拉刨盖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根据村松貞次郎的《大工道具の歴史(木工工具历史)》中记载,采用压盖加刨刃设计的二枚刨,最早出现于日俄战争时期(1904年)。
这是因为当时军工产业极速膨胀,也有可能打仗挂掉的人太多,所以造成熟练木工不足。这些连半瓶水都称不上的外行,甚至都不知道顺茬茬。于是就根据西洋木工工具的原理,结合日本拉刨的结构,设计出了日式拉刨用的盖铁,以便这些只有半拉子木工能够更容易的掌握技能。
最后一个问题,中式刨中的盖铁是何时出现的呢?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查到任何关于中式刨盖铁的历史资料。没办法,中国文人们都喜欢研究建筑艺术啦,文化传承啦,设计创意啦,之类风花雪月的玩意儿。下里巴人用的工具,自然是不屑于研究考证的。
但是我们可以推理一下。
旧社会中式刨的刨刃一般都是铁匠手打的铁片,我手里有几片,大概是这个样子:
而中间带孔槽,用来安装压盖的机制刨刃,最早来自于各租界和开放口岸。下图为保存在伦敦博物馆的一组中国传统木工工具。
附带的文字说明介绍:
1887年的《建筑新闻》(Building News)描述了在谢菲尔德举办的中国木匠工具展:“在已故伊德斯莱伯爵(earl of Iddesligh)的指示下,谢菲尔德商会(Sheffield chamber of commerce)收到了13个装有中国木匠常用工具样品的包裹,在镇上的制造商和工匠面前展出,以期刺激对华贸易。英国驻广州的领事说,他一直注意到在中国木匠的工具箱里至少有一把欧洲的刨铁或凿子,在许多情况下磨损了原来长度的三分之一。在他看来,这似乎表明了对欧洲钢材的偏爱,而这种钢材制成的工具,在中国工具市场可以很容易的买到,这可能是一个贸易机会。
可见,在西洋工具传入中国之前,传统的中式手打刨刃是没有盖铁的,也没法安装盖铁。
在1920年左右,上海义祥机刀厂仿照法国松鼠牌刨刀,制作出中国第一种中间带有孔槽、可以安装盖铁的机制刨刀。这个松鼠牌就是行内工具党所追捧的蹲鼠牌,而义祥机刀厂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市人民工具二厂,主要产品就是金兔牌刨刃。
好了,我们最后理顺一下:
西方大约在1767年之前就出现了盖铁,发明人未知;
日本是1904年左右,根据欧刨中的盖铁原理,发明了拉刨用的盖铁;
中国大约在1920年左右,仿制成功了西式的机制刨刀,顺便着把盖铁一并仿制了出来。
同时还可以确认:发明盖铁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刨子处理不同方向上的木材,简称为“”。
二、日本人验证盖铁的压戗原理
早在1990年左右,日本山形大学的加藤忠太郎教授,就曾经通过实验,验证了盖铁的压戗作用,论文题目为《刀形盖铁对木材表面光洁度的影响》。这个实验有助于大家了解盖铁的角度与压戗之间的直接关系。
这个实验在木工工具史非常有名,所以我必须介绍。需要提前说明的是,由于当时还是磁带录像机的时代,影像质量一般,大家将就着看吧 。
实验前提是:用模仿日本刨的装置进行测试,刨刀刃角为30度,间隙角为10度,盖铁二次返角为50度。切割深度为0.05毫米或0.1毫米。木纤维相对于切割方向的倾斜角度为+7或-7度。负值表示是茬,这样更容易造成断茬。切割速度:0.4毫米/秒。木材种类:日本厚朴木(Magnolia obovata Thunb。),水分:10%,比重:0.45。
1、无盖铁顺茬刨削木材,深度为0.1mm,可以产生良好的光洁表面。
2、无盖铁戗茬刨削木材,深度为0.1mm,可以看到裂痕深入到切削平面以下,从而产生坑凹。
3、将切削深度调为0.05mm,不会产生纤维断裂,表面光洁度好。
4、有盖铁刨刃戗茬切割木材。切割深度为0.1 mm,盖铁距刨刃边缘0.3 mm,边缘角为50度。可以看到茬断裂有所减轻,但仍不能完全避免。
5、盖铁距离刃口0.2 mm,刃角为50度,切割深度为0.1 mm。纤维的断裂大大减少。
6、盖铁距离刀刃0.1 mm,切割深度为0.1 mm。不会出现破碎或撕裂的颗粒状凹痕,表面光洁度很好。
7、盖铁二次刃由50度改为80度(产生前返角),与刨刃刃口距离为0.1 mm,切割深度为0.1 mm。表面光洁很好,但是刨花会被压到刨膛里。
8、保持二次刃80度,距离0.2mm,深度0.1mm,光洁度良好。
9、二次刃80度,距离0.3mm,深度0.1mm,光洁度良好。
最后结论:
1、在没有盖铁的情况下,以0.05 mm的深度刨削木材时,即使茬也不会出现表面损坏。
2、在切割深度大于0.05 mm时,应根据深度将盖铁设置在正确的位置(从0.1到0.3mm)。
3、与50度刃角的盖铁相比,80度刃角的盖铁在防止表面损伤方面的作用更大。
三、西方人验证盖铁与软硬木之间的关系
荷兰人基斯·范德·海登(Kees van der Heiden)在2014年做过一个实验,验证了不同角度的盖铁在不同木材表面的表现。这个实验有助于大家了解盖铁角度与木材硬度之间的关系。
记住这几个字母,下面会用到。
实验设备为标准史丹利4号刨,安装3mm厚的高碳钢刨刀和史丹利标准盖铁。盖铁的前缘磨成43度并抛光。刨刀刃切削角为25度,蛙座斜度45度。
木材标本包括一段欧洲软枫木、一片铁梨木和核桃木(胡桃)。枫木板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结,四周有一排乱七八糟的纹理。
测试办法为:分别调整刨刃镶入角(A)为45、50、55、60度,以及盖铁与刨刃的距离(C)为1、0.3、0.2、0.1,排列组合得出7项数据,由这些数据汇总成最终结论。
很明显,业余就是业余,与科班出身的加藤教授相比,海登的图表相当晦涩难懂,像这样的图表还有6张。所以我们直接说结论吧。
首先是较软的枫木:
盖铁刃与刨刃间距(C距)为0.1mm的情况下,无论什么角度,效果都不错。但是,1mm/ 60度(距离1mm,A角为60度)的设置,一直到产生厚达0.15毫米的刨花之前,都能形成光滑表面。
其次是坚硬的铁梨木:
铁刃与刨刃的距离在0.1 mm的时候,可以创建不超过0.05 mm的完整刨花。加厚刨削量,表面的光洁度也能保持较好。刨刃镶入角(A角)改为60度后,测试结果与距离0.1 mm时的效果相近。
然后是软硬适中的核桃木:
盖铁刃与刨刃的距离与0.1mm的时候,刨削效果最好。对于这种木材,改变刨刃镶入角用处不大。
最后结论:
对于硬度较高的木材,在刨削时,可以从两个方向上调整刨刃,一是缩短盖铁与刨刃尖端的距离,直至0.1mm为止;二是加大刨刃的镶入角,直至60度。这两个办法都有助于在硬木上刨削出光滑的表面。
四、盖铁的调整
受篇幅所限,关于盖铁的研磨,我们以后开单章细聊。这里只简单聊一下盖铁调整的原则:
1、盖铁要有二次返角。对日本拉刨来说,一次角约为25度左右,二次角一般为55-60度,偶见有80度角的。研磨时,将盖铁刃尖向后磨掉0.3mm左右,此时角度正好。
2、越细的刨,盖铁二次刃的刃宽越小,粗刨可以适当放宽。
3、盖铁与刨刀一定要结合紧密,防止出现卡花。
4、盖铁与刨刀之间要有间隙。
5、西式刨或中式刨,盖铁前端是弧形,因此对角度要求就没那么严格。
五、最后总结
好了,终于到最后了,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技术总结:
1、开荒的粗刨由于不需要拿戗,所以可以不安装盖铁;细刨必须安装盖铁。
2、盖铁刃口与刨刀刃口距离一般应该为0.1-0.3mm之间。木材越硬,间距越小;刨子越细,间距越小。
3、盖铁一次刃角度通常为25度左右,二次刃为60-80度之间,越细的刨二次刃宽度越小。
好了,关于盖铁的话题就聊到这里。我是爱分享干货知识的老严,关注我,每天进步一点点。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