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求知欲、理解力,进化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也是世界给人类最珍贵的馈赠之一。因为有这些品质,我们才得以不断攻克科学难题,建设美丽星球,更让我们不停发问、求索,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也是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向公众传播科学理念的核心。
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浙江省科协联合都市快报共同策划的“寓见未来”科学交响三部曲——《天问》《寓言》和《使者》让峰会奏出了最美的科学交响曲。
10月15日至21日,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携40余位中外科学、艺术、哲学精英,借第一乐章《天问——世界观的对话》,发起国内科学界、艺术界、哲学界的首度灵魂对话;第二乐章《寓言——未来圆桌会》通过中国量子力学顶尖青年科学家、菲涅尔奖获得者陈宇翱、在“科学家座谈会”发言的唯一外籍教授戴伟、“天河一号”骨干孟祥飞、90后浙大博导赵保丹等在量子、计算等领域碰撞,透过科学家的思维穿越时空,构筑科学家眼中的未来图景;第三乐章《使者——斯洛伐克畅想》将目光聚焦人生遇见,诠释斯洛伐克驻华全权大使杜尚贝拉从科学家到外交官的精彩人生。
“寓见未来”科学交响三部曲从科艺交融、跨界碰撞和使者人生三个维度,寓科学、见世界、言未来,奏响了一曲属于科学世界的未来交响乐。
乐曲目单
第一乐章 「天问」世界观的对话
第二乐章 「寓言」未来圆桌会
第三乐章 「使者」斯洛伐克畅想
关于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主办的面向全球青年高层次人才的活动。10月18日,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启幕,来自12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800名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110余位中外院士,阿龙·切哈诺沃等12位诺贝尔奖、沃尔夫奖获得者,以及联合国所属有关组织及知名国际科技组织代表、海外大院名校代表等科学家以线上或线下方式亮相峰会。
01
第一乐章 「天问」世界观的对话
当智能遇上艺术,两个AI如何协同进化
天问带来了科学、艺术与哲学的大碰撞
00:14
AI大家都很熟悉,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之外还有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的AI,那里是人类创造力的保留地。两个不同维度的AI会如何交融?如何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是否应有一种“数码主体”的探索作为科艺融合的新边疆?
10月19日,“智能·艺术——两个AI的协同进化”论坛在温州肯恩大学举行。能容纳450人的温州肯恩大学商学院报告厅座无虚席,很多学生带着对科学与艺术的期待,早早来在门口排起了长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以“为什么我们今天更需要艺术了”第一个做了分享。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奇思妙想,科学的本质则相反,追求的是普遍有效的知识与方法。对于科技+艺术如何实现可能,他亮出了自己的态度。
在他之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王洪喆的“作为媒介史的人机协同”,神经科学家提姆·马祖洛的“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与脑链接”……一个个分享精彩上演。现场还展示了“天问”的声音设计方案,在声音创作中,将深厚历史背景的多元文化的各种音乐与自然世界中的声音赋予当代意义,带着当下的情感、思考和科学理念,向一切未知发出疑问。
“智能·艺术”是《天问》的第五场活动,也是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学分享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系列活动由浙江省科协和中国美术学院联手发起,在10月15日美院的首场“科学·学问”之后,“物理·思辨”“量子·生命”“天文·人文”“智能·艺术”“危机·反思”“预测·想象”依次举行,围绕智能艺术、科学学问、量子生命等话题,高世名、Francessco Verso等40余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展开为期一周的对话系列活动,并会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艺术部共同策展,融科学对话于可沉浸体验的新型艺术展演,让科学、艺术、哲学深度融合碰撞,这是国内艺术界第一次与科学界大规模全维度对话,也是科学界与艺术、哲学首度大范围的碰撞与融合。
《天问——世界观的对话》正是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艺术,以艺术的形式发问科学,从而迸发出绚烂的科学火花。
02
第二乐章 「寓言」未来圆桌会
分享会被三十多次热烈的掌声打断
四位科学大咖还在台上和近千位观众玩起了自拍
《寓言——未来圆桌会》演奏出属于科学的狂想乐章
00:14
人类的统治地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吗?人类可以预测未来吗?菲涅尔奖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言的唯一外籍教授、阿里青橙奖90后浙大博导正在用自己的未来之言展望人类的发展。
10月18日下午,“寓见未来”科学交响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乐章《寓言——未来圆桌会》在温州中学奏响,800多个座位坐得满满当当,本场活动的四位大咖:陈宇翱、戴伟(David G. Evans)、孟祥飞、赵保丹分别以“量子狂想”“化学如歌”“天河回声”“光电夜曲”四个维度探讨了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的未来。
陈宇翱以“量子追梦人”的身份,分享了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研究。从人类基因到恩尼格玛密码系统,他介绍了自己所参与的京沪干线量子保密通信对于金融领域以及“墨子号”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还提出第二次量子革命即将到来。
陈宇翱
因为在诸多社交平台开教大家做有趣化学实验的视频账号,戴伟在网上一炮而红,是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言的唯一外籍教授。在现场,他对比了化学与音乐的相似性,以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什么是化学,也解开了很多化学的误解。
戴伟
最美奋斗者、“天河”守护人孟祥飞以手机与网络这些大家日常接触最多的东西开始,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并着重介绍了中国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研发历程。
孟祥飞
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了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物理界的“圣地”,而赵保丹正是出自于这里。这位90后博导、阿里青橙奖获得者用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的新方法打破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效率的世界纪录。
赵保丹
“希望大家保持好奇心,在科学里面找到自己的爱好,因为你喜欢一个东西才可以坚持下去。希望加入到我们科学工作中,希望用科学改变世界,你们就是世界的未来。”活动现场,科学家们向现场的孩子们讲述了期待。
圆桌讨论
“人类真的可以预测未来吗?”
David
有的方面可以,大部分方面不能,但科学能把我们带进未来。在我看来,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怎么学习,因为未来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是无法预料的。
赵保丹
主要还是看时间范围。研究的事物决定未来的方向,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和期望也引导了未来的方向,小范围的未来或许是可预测的。
孟祥飞
要从两个维度看,一方面天气预报这样的未来是凭借当前技术可预测的,一方面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情感等是无法预测的。科技带来的只是预测未来的手段。
陈宇翱
正如牛顿的量子力学从一开始被认为可以概括一切到后来被爱因斯坦等所否定一样,一切的发展都是难以预测的,但未来可以为我们自己所创造与掌握。
圆桌讨论
“人的统治地位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陈宇翱
我认为不会。我的想法比较乐观。人工智能是由我们创造的,他们的一切功能都是由我们编辑并赋予的。他们或许会在某一点上超越我们,但他们的任意一个个体在每个方面都完胜我们的概率极小。人工智能是为我们所用的,一些人工智能仍需要人类帮助。
孟祥飞
人会为了生存而创新,而人工智能不会。人要与人工智能融为一体,人也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或许在未来,人类可以成为“超人类”。
03
第三乐章 「使者」斯洛伐克畅想
曾经的青年科学家,今天的斯洛伐克驻华大使
从区块链到创新经济,他相信未来会从智能变得更智能
00:14
10月17日下午,主打乐章之一《使者——斯洛伐克畅想》在温州肯恩大学奏响,主角是游走于科学和外交之间的“行者”杜尚·贝拉。
杜尚·贝拉身上贴着很多标签,科学与外交是最重要的两个:他毕业于捷克理工大学核科学和物理工程学院,曾是斯洛伐克外交部经济外交司和欧洲政策司司长,2017年起任斯洛伐克驻华大使。
作为大使,杜尚·贝拉很敬业,在现场尽职地介绍起了斯洛伐克的700多座城堡、古典音乐、葡萄酒。
当然,聊科学与未来才是重点。到底是理科出身,杜尚·贝拉严谨地引用普华永道和彭博(bloomberg)的数据,介绍了目前世界各大经济体发展创新经济的现状。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21世纪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是赢得创新的竞争。受疫情影响,大部分OECD(包括美、英、法、意大利等在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都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斯洛伐克没有停下科技进步的脚步,比如研究出极高准确率核酸试剂盒、制造技术领先的呼吸机、发布新冠肺炎疫苗预实验报告……同时,斯洛伐克还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型科技类公司,比如地图应用、机器人制造公司等。在现场,大使还演示了一款会飞行的汽车,它代表了斯洛伐克的最新工业水平,这款“会飞的汽车”还是去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明星产品。
对于中斯合作的未来,杜尚·贝拉特别看好科技创新和中斯区块链的合作,2019年彭博创新力国家排名,中国位列第16名。他相信接下来中国与斯洛伐克在科技创新领域会有诸多合作可能性。
杜尚·贝拉的科研经历也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兴趣,当被问及“对学生做科研有什么建议”时,他提到了自己每天埋头在实验室做实验的经历:“科研的路很漫长,刻苦是最基础的,从很小的一步积累,迈出去就是成功的开始。”
出品单位访谈:浙江省科协
“科艺跨界融合
要成为全国的创新样本”
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陆锦
Q:如何看待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走进社会、走进公众、走进校园?
陆锦:科技的未来在青年。青年,是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灵魂和内核,开展科技人文交流,推动创新合作,是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青年的共同期盼,也是峰会的立足点。青少年更是其中最活跃的因子。激发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启迪他们的科学梦想,是科学普及的最高目标。让更多科学家和科学故事走进校园,为年轻人带来人生的启蒙、精神的启迪,这就是这次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
Q:今年峰会科学分享板块的重要创新点之一就是科艺融合,如何看待科学与艺术的破壁合作?
陆锦:科学、艺术和哲学从来就不会独立存在。人类出生后就会提出很多问题,会思考宇宙的存在、人的生存以及各种科学、社会、艺术问题。科学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一定不会脱离哲学和艺术而独立存在,而我们国内科学界对此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这次峰会的科学分享专门设置了《天问》系列活动,从科学角度来讲很有意义,同时,也是科普、科学与艺术融合中的一次思想碰撞,是科学融合哲学与艺术向公众做好传达的重要尝试。希望这次的科学与艺术关于世界观的对话能够为全国提供创新尝试。
“让寓见突破未来,
让科学家成为偶像”
省科协科普部部长汪光年
Q:今年是怎么想到做“寓见未来”科学交响三部曲的,你眼中的未来有哪些特质?
汪光年:对于科学而言,未来永远是一个探讨不尽的话题,科学其实也是在回答人类关于未来的问题。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便利还是灾难?未来可以被预测吗?科技的发展最终会带来什么?这些问题科学家在关注,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也很关心。所以,我们将本次峰会科学分享的主题定位在了如何定义与想象你的眼中的“未来”。请到了量子力学的顶尖青年科学家,也请到了90后的博导,让公众了解几位顶尖科学家是如何看待未来的。未来并不单单是科学的事情,我们还将艺术、哲学和人生融入其中,形成了多维度交融的未来话题。用“寓见”突破公众的思维框架,为未来留出更多的预测和想象空间,引导公众关注科学的未来与世界的未来。
Q:哪个瞬间令你印象最深刻?
汪光年:场场精彩、场场感动。科学被需要,科学家被崇敬和喜爱,科学梦想被点亮,让我们感到由衷欣慰。印象最深刻的是温州中学的《寓言——未来圆桌会》,4位科学家的精彩演讲吸引了全场大概40多次热烈掌声,结束后主持人在台上反复要求学生离场,但4位科学家还被学生一直簇拥着签名,学生久久不愿散去,这个情景让我深深感动。如果有更多的科学家成为学生追随和崇拜的“偶像”,更多孩子怀抱科学梦想,社会更多关注科学,我们的科技和未来会更有希望。
来源:科技武林门
举报/反馈

中国科协之声

16.4万获赞 52.3万粉丝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