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源于宋元时期,植根于名城泉州,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梨园戏被称为「活文物」、「古南戏活化石」。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梨园戏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
「上路」存有不少南戏剧本,多数搬演忠孝节义题材,如《朱文》、《蔡伯喈》等;「下南」则较多保存该地特有剧目,古朴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如《郑元和》、《苏秦》等;「小梨园」以生旦戏见长,文辞典雅,曲调缠绵,表演细腻,如《蒋世隆》、《陈三五娘》等。在表演上,梨园戏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严格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尤其手姿表演,丰富多姿,细腻独特,与敦煌壁画中人物的手姿有异曲同工之妙。
音乐方面,梨园戏的音乐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等,与古乐南音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
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琵琶系南琶,横弹手法与唐制相仿;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在戏曲中极其罕见。
举报/反馈

大话戏坛

2.3万获赞 1500粉丝
坚持探索 拥抱传统 贴近时代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