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消息,沈阳故宫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理介绍说,盛京皇城发源于汉,成形于明,兴盛于清,至今依然保存着“城方廓圆、坛城形制、宥城融合、八门八关”的空间特色,从内到外“宫城—内城—外城—塔”建筑布局依然清晰可见,从北到南“后金—清初—清中—清末—民国”历史脉络依然清晰可寻。
盛京皇城是我国仅有的两处拥有世界瑰宝级皇宫建筑群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区域,拥有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在内的1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历史街巷67条,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集中展示了沈阳满清和民国时期的文化风貌,是沈阳市历史文化资源最密集的街区。
大北门(福胜门)翁城(摄于1912年)
“盛京皇城是中国城建史上都城建设的典范之作,它始建于公元前299年的战国时期,当时称侯城;明代形成方形城池、十字形大街的格局,并易名为沈阳中卫;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后金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称沈阳为盛京,并形成了‘内皇城,外圆廓,圆廓外四方四塔寺,皇城内部井字型的街道,皇城圆廓之间八条放射形道路联系八门’的整体城市结构,其中的方形城池为皇城。”李理说到。
古城城墙东北角(摄于1905年)
李理介绍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初三,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大规模改扩建沈阳城的计划基本完成。其拓展工程先是把明城墙增高加厚,又把城里的十字街路改为井字大街。”据《盛京通志·京城》记载:“其制内外砖石,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女墙七尺五寸,周围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四面垛口六百五十一,明楼八座,角楼四座,改旧门为八:东向者,左曰内治(小东门)、右曰抚近(大东门);南向者,左曰德盛(大南门)、右曰天佑(小南门);西向者,左曰怀远(大西门)、右曰外攘(小西门);北向者,左曰地载(小北门)、右曰福胜(大北门)。地阔十四丈五尺,周围十里二百四步。”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正式命名沈阳为满语“谋克敦”,汉译兴盛京都,从此沈阳城称为“盛京”。
小西门(外攘门)(摄于1920年)
民国以后,逐渐在内城与外城中间形成规整宽阔的马路,东西南北,各自对称平行。东有东顺城街,西有西顺城街;南有南顺城路,北有北顺城路。外城为圆形,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圆形的外城按照内城,也开了相应的八门:东向之南曰大东边门,北曰小东边门;南向之东曰大南边门,西曰小南边门;西向之南曰大西边门,北曰小西边门;北向之东曰大北边门,西曰小北边门。外城八门与内城八门两两相对,所以沈阳城又有“八门八关”之说。由于内外城的八门是错落的相对,所以内城门与外城门之间的道路不是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而是斜的;又因为内城小而外城大,这样从内城到外城的道路不仅是斜的,而且还是放射状的。内城与外城之间的地带称之为“关厢”,这样“关厢斜路”就成了沈阳老城基本的交通格局。民国时期,皇城内又增添了张氏帅府等折中主义建筑,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吴限)
举报/反馈

World辽

2万获赞 2.3万粉丝
讲述辽宁身边故事,传播辽宁正能量声音。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