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黄金周,国庆献礼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在全国热映,作为贵州篇章主要取景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凭借其秀美风光与民俗风情,受到广泛好评。
事实上,黔南的这份美丽来得并不容易。94%的国土面积属石漠化片区,面对石多土少、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发展基础差的现实难题,黔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深挖“金银”效益,打造了一份“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样本。
废矿区成后花园
出都匀市区一路向北,不多远便来到三江堰湿地公园,每到节假日,这里的游人总是络绎不绝。公园地处三条河流交汇之地,水面清澈如镜,远处山林葱茏,亭台楼阁点缀其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以前这里生态环境不好,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地方。”罗琦是都匀市水务局规划计划科负责人,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对于发生在这里的变化感触颇深。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流上游分布着许多小煤矿,矿山渐渐废弃后,每到雨季,废矿里不断地流出污水,延绵数公里的河道也染成了黄色。“不仅污染了水体,生态也遭到了破坏,河里连鱼虾的踪影都很难见着。”罗琦告诉记者,尽管都匀市历年都在治理污染,却效果甚微。
从2015年开始,都匀市决心实施一场“大手术”,根治污染问题。在对废矿进行治理的同时,建立拦河堰工程对河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沉降,并通过打造湿地公园修复陆生生态与水生生态。短短数年,污染问题得到根治,这里化身为城市“后花园”。
都匀市的蜕变是黔南治污的一个缩影。作为亚洲最大的磷肥生产基地,长期以来,涉磷污染一直是黔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痛点。近年来,全州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亿余元,并配套一系列政策措施,倒逼企业解决传统磷化工产业存在的占地、污染等问题。2019年,黔南磷石膏资源利用处置率达95%,特别是重安江和瓮安河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消除了存在20余年的劣Ⅴ类水体问题。
“森林覆盖率达到65.8%,主要江河出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黔南州州长吴胜华介绍,随着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等举措的启动实施,全州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胜利,为可持续发展构筑起了更加稳固的生态屏障,踏上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
伐木工变护林员
地处贵州南部的群山之间,荔波县小七孔景区虽位置偏远,却早已声名远扬。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第三天,刚到上午8点半,景区就发布当日门票售罄通告,提醒游客错峰游览其他景区。在黔南,越来越多的景点正在成为“网红打卡地”。
斗篷山、云雾山、龙架山……黔南多山,峰峦千姿百态,峡谷曲径通幽,每一座山峰就是一幅画卷;都柳江、江界河、红水河……黔南多水,或婉约灵秀,或气势磅礴,每一片水域就是一道风景线。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黔南把绿水青山做成了最突出、最响亮的品牌,推动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场秋雨洗礼,贵定县甘溪林场弥漫着淡淡清香,满眼皆是苍翠欲滴的绿。“以前林场靠伐木为生,树砍了不少,可谁也没富起来。”46岁的唐廷斌曾是甘溪林场的一名职工,在他印象里,靠山吃山就是砍树卖木材,林场职工的待遇上不来,更无力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2011年,甘溪林场作为黔南州国有林场改革的试点单位,实现了从生产销售木材到培育管护森林资源,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转变。职工变成护林员,大家在林场里栽种了大量花草供游客欣赏,培育风景植物树苗。此后,甘溪林场顺利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荣誉称号。
“生态好人气自然足,林子就是我们的财路。”唐廷斌在景区周边开了家农家乐,一开张生意就十分红火,也带动了不少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甩掉“木头经济”的老路,林场走上了森林旅游发展新路,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
除了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和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黔南还有大量特色村寨与传统村落,2019年接待游客达900万人次,旅游业保持着年增长40%以上的高速度。守着好山好水好风光,黔南正以综合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
小瓜果铺致富路
9月22日上午,惠水县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佛手瓜产业发展问题。这场会议通过中文、英语、西班牙语面向全球直播。
一个西部县种佛手瓜,为何能引起世界关注?惠水县山多地少土层薄,传统农业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老百姓靠种地迟迟不能脱贫致富。近年来,惠水县依托自然条件、区位优势,探索出以佛手瓜为代表的山地高效特色产业,并作为主导产业在全县推广5.2万亩。
“一亩地收入近万元,在以前真不敢想象。”52岁的颜桥珍是好花红镇弄苑村村民,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一步步将佛手瓜种到了18亩,一家人因此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生活。今年,在贵阳上班的儿子汪军干脆辞职回乡,准备把家里的瓜地再扩大100亩,用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把产品卖到更多大城市。
浑身是刺,吃起来又酸又涩,刺梨在贵州曾无人问津。如今,在龙里县,这种其貌不扬的小果子却成了“香饽饽”——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开发出刺梨干、刺梨酒、刺梨汁及刺梨保健品等20余种产品。目前,龙里已成为贵州乃至全国人工种植刺梨规模最大、品种最优、产量最高的生产基地之一,种植受益农户达7917户,户均增收8000元。
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都匀毛尖是黔南茶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帮助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全州12县市均产茶,现有茶园超过161万亩,茶叶从业人员达38.83万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6746人。除了产茶,各地也在探索茶旅一体化融合发展路径,吃茶宴、住茶山、游茶园、体验制茶,茶区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景区。
如今,黔南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立足山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以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正源源不断地释放绿色红利。
“把生态保护好、建设好、管护好、利用好,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黔南州委书记唐德智表示,将以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黔南举办为新的起点,不断擦亮“生态之州”的亮丽名片,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7日 第 06 版)
举报/反馈

金台资讯

588万获赞 86.2万粉丝
精选资讯,时事热点、健康养生、娱乐八卦
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