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春捂秋冻”
冷空气来袭,
有些人却因为“秋冻”而生了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本期内容,
胃健康管家——安看看,
就跟大家一起,
解锁“秋冻”的正确姿势,
了解下哪些人不宜“秋冻”。
“秋冻”应该怎么冻

“秋冻”的真正含义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初秋不忙添衣”;第二是“拖延添衣时间”。适当的秋冻能够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应对更为残酷的严冬。
一般来说,气温不低于 20 度,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寒冷。但是,如果气温降到 15℃ 以下,并持续两周以上,我们还在“秋冻”,那就不合适了。毕竟,秋冻并不意味着真的要挨冻。
对于北方居民来说,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而南方居民,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完全可以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这几类人不宜“秋冻”

寒冷刺激对一些疾病患者健康不利,可能导致疾病复发及加重病情,应注意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寒冷侵袭。
(1)慢性胃病
秋冬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2)心脑血管疾病
寒冷空气的刺激会使人体的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极易诱发中风、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
(3)呼吸道疾病
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如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疾病患者,容易受到寒冷刺激而引起疾病复发。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而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有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5)关节炎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
做好3件事,防寒更轻松

等到冻出病再保暖肯定是行不通的,保暖也并非简单地增加衣物。学会一些暖身小诀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抵御严寒。
(1)常备热水袋
如果需要长时间待在室内,建议常备热水袋,既可以温暖膝盖,也方便随时暖手。
在晚上临睡前,可以将热水袋放置在颈后枕一会,有助于舒缓神经,缓解骨骼僵硬。还可以把热水袋在脚底放置一会,可以帮助脚部保暖。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低温烫伤。
(2)每晚泡脚
手脚畏寒的人,建议每次洗漱时用40℃左右的热水,同时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0~30分钟,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的作用。
(3)适量运动
运动是对抗寒冷的有效方式,冬季适合的运动有慢跑、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等,一定要让身体各部分都“动”起来,从而产生热量。
参考资料
①腾讯网:《注意了 秋冻千万别低于这个“数”》
②《家庭医生报》:《又双叒叕降温了,要“秋冻”还是穿秋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