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第一次知道《佩德罗·巴拉莫》,是在余华记录自己个人书单的《文学或者音乐》中。
他用世界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篇名为《回忆胡安·鲁尔福》的文章,引出了胡安·鲁尔福作品的伟大之处。
当时,马尔克斯的创作正处在瓶颈期,他并不觉得自己江郎才尽,相反,只是没找到新的方向。就在这时,他的朋友带了一包书给他,并从中抽出了最薄的一本——《佩德罗·巴拉莫》——递给了他,就这样,两位伟大的作家相遇了。
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对别人说过,他能将《佩德罗·巴拉莫》倒背如流,这本书就像照进地缝的阳光,让处在绝境中的他看到了希望。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相遇,也就没有后来的《百年孤独》。
胡安·鲁尔福胡安·鲁尔福(1918-1986)是墨西哥著名作家。在他年幼时,父母便双双离世,他不得不进入一家孤儿院。他的学历并不高,但酷爱阅读文学作品,又因为工作原因,去过许多城市,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二十多岁时就发表了很多短篇小说。
1955年,《佩德罗·巴拉莫》问世,这部作品迄今仍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的颠覆小说之一”。只是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关系,在此之后,鲁尔福就再没发表过什么新作品了。
就像前面提到的,这是一本很薄的书,中文版不过一百来页,所讲的故事也很简单。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作科马拉的村庄。主人公佩德罗·巴拉莫是这个村子的统治者。
在他幼年时,他的父亲在婚礼上被人射杀(他父亲有过很多老婆),从此他们家道中落,为了复仇,佩德罗成了“仇恨的化身”。
他无恶不作,靠着巧取豪夺重振家业,成了一方霸主。他和很多女人都发生过关系,私生子多得连自己都不认识。
比如,为了赖账,他花言巧语骗娶了最大的女债主多罗莱斯,并生下了胡安·普雷西亚多,也就是文中的“我”。婚后,他侵吞了多罗莱斯的财产,又将母子两人抛弃。
这才引出了小说开头:“我来科马拉是因为有人对我说,我父亲住在这儿,他好像名叫佩德罗·巴拉莫”。
鲁尔福摄影作品然而,《佩德罗·巴拉莫》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以倒叙方式展开的,也不是插叙、顺叙、补叙,事实上,时间在这部小说中根本没有秩序。
它像一块不完整的拼图,由一片又一片毫不连贯的碎片组成,而且每一个片段基本上是由对话构成,三种人称在这里被用得淋漓尽致。
对于人物和场景的描写,作者可谓惜字如金,这让读者在看前几页时会觉得如坠云雾之中。不过,当你耐心看下去,会发现这些片段中隐秘的联系,虽然拼图并不完整,但隐隐约约,你会看见一幅神秘,但充满魅力的画作展现在你眼前。
仔细想想,记忆不就是这样吗?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连贯的世界中,但我们的记忆又何尝不是毫无逻辑,碎片化地呈现呢?
鲁尔福这种意识流的表达方式,充满了镜片式的折射与隐喻。
鲁尔福摄影作品《佩德罗·巴拉莫》之所以能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鼻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
碎片中正在对话的人物,他们可能已经死了,可能还活着,可能是活着时候的回忆,也可能是亡灵间的闲聊,甚至是活人与亡灵的对话,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当然,如果以“我”踏入科马拉为“现在”的话,这个村庄早已荒无人烟。因为佩德罗在死时,依然带着恨,他要全村的人同他一样悲伤,于是他死后,庄园败落,土地荒芜,这里成了冤魂聚集的地方。
这些亡灵因不被祝福,到不了天堂,他们只能永远地被困在这里,回忆、抱怨、喧闹,议论纷纷,窃窃私语……然而他们也不用再担心死亡的降临,人间成了地狱,时间也成了永恒。
难怪马尔克斯会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诗”。
鲁尔福的这种写作手法多少与墨西哥的传统文化有关,墨西哥人并不害怕死亡,他们觉得亡灵与生者同在。在墨西哥,鬼节是狂欢的日子,因为死者会回到活人中间,一起庆祝。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的那样,只要有生者惦记,那么亡灵就不会消失。
只不过即便对生死看得如此透彻,被仇恨控制了一生的佩德罗,终究还是被爱打败了。
佩德罗的这一生虽然恶贯满盈,欺男霸女,但他却深爱着一个女人——苏珊娜。
他们是青梅竹马,长大后,苏珊娜却嫁给了另一个男人,不久后便守了寡,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对她的占有欲到了疯狂的程度,为了得到苏珊娜,佩德罗派人杀了她的父亲。但这时,苏珊娜已经疯了,没多久便去世了。
从此以后,佩德罗像丢了魂一样,茶饭不思,整天坐在门口念叨着她的名字,看着自己的身躯一部分一部分地死去,最后,“身子像一块石头一样慢慢地僵硬了”。
佩德罗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虽然只有零星的碎片,但我们依然能发现,他是一个凶残、冷酷、无视生命、玩弄感情,却最终困在爱情执念之中的人。
这种执念,是不是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有些像呢?
马尔克斯因为读到了鲁尔福,写下了《百年孤独》,我们又因为《百年孤独》知道了《佩德罗·巴拉莫》,这就像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希望看到的阅读一样:他们的阅读不仅是为了自己获益,而且也为了别人有可能来运用他们的知识。
鲁尔福没有边界的写作,取消了马尔克斯阅读的边界,这也是文学作品中奇妙的相遇与传承。
如何将作者的观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这需要方法与技巧,我会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共读系列中与大家分享,欢迎关注我哦。
【相关链接】
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①:会读书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②:这样读书,可以节省你90%的时间
《如何阅读一本书》③:一读书就想睡?这几个方法能预防你被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