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4
连日来,通河县富林镇三宝村传出炒炉炒货的声音,一年一度炒榛子的时节又到了。叮当作响的翻炒声,听在榛农耳中,就如同金币落袋声一样悦耳。金秋大地上,冰城丰收的不只有粮食,农副产品归仓同时对接市场,乡亲们也在探索卖原粮之外的附加值。
“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绿色银行’那不是吹的,两粒大果榛子的收益能顶一穗苞米,那可真是‘金疙瘩’。”小心地将一筐榛子倒入炒炉,康源大果榛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民颇自得地说。
自从榛子采摘完,郑民就没闲着,剥皮、晾晒他都要守在现场指导。如今开炉了,他又当起了“掌炉人”。“这是乡亲们一年的辛苦果实,炒不好,白瞎了通河大果榛子的好品质,老客户就流失了。”郑民说,“每天炒一上午,下午发货,用不了俩月,我家230亩地产的万斤榛子都能卖完,我们合作社有10多万斤榛子果,春节前后也都能卖完。”
郑民的妻子张雪竹正带着社员们打包装:过秤、封袋、装纸箱,每天要发货几百件,顾客多是上海、苏州、杭州、广州的,作为黑土地出产的休闲食品,通河大果榛子深受南方市场青睐,每斤35元抢着要货,新果还没下来时就有老顾客催问了。以郑民为首的榛农们开始摸索原粮之外的商路,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过去卖青榛子,现在都炒熟了卖,最大限度地固化了食味值,还能刨除35%的水分,运费上能节省不少。
通河县榛子办主任李国威介绍,今年受倒春寒影响,榛农普遍反映有所减产,但随着树龄的增长,单株榛子树挂果量有所提升。参照去年全县40吨榛果的产量,今年产量上下波动不大,具体数据还在进一步统计中。
近年来,通河县依托“农头工尾”,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品牌“通河大果榛子”,树立以“生态、安全、绿色”为内涵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县榛子办也在不断提升榛子精细化种植和管理水平,完善大榛子文化建设。目前,通河县榛子人工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2万亩,发展到如今的20万亩,占全国榛子人工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三四年后,20万亩大榛子树都到了盛果期,通河县年产大榛子可超万吨。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见习记者 杨亚宁 记者:罗彦坤
编辑:马云鹏
举报/反馈

哈尔滨新闻网

38.5万获赞 9.6万粉丝
哈尔滨新闻网官方账号
哈尔滨新闻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