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作为吃货,不可能不知道蜗牛肉,
蜗牛、鱼翅、鲍鱼和干贝被称为世界四大名菜,其中蜗牛是最受欢迎的。
法式焗蜗牛就是法国的一道名菜,采用的就是勃艮第蜗牛
在欧洲,蜗牛之所以如此受人追捧,一方面是因为蜗牛味道鲜美,另一方面,蜗牛营养丰富,素有“软黄金”之称。
蜗牛肉蛋白质含量极高,脂肪和胆固醇几乎为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蜗牛是具有药用价值的。
也正是因为菜肴太美味,很多吃过蜗牛的人总是抱怨,一份焗蜗牛,量少,蜗牛也小,不够吃也吃不过瘾,为什么就不能换大一点的蜗牛呢?
事实上,在非洲,确实有很多人会食用一种比普通蜗牛大很多的非洲大蜗牛。
号称非洲最喜爱的食物,究竟有多大呢?
一般来说,蜗牛体型都比较小,人工养殖的华蜗牛只有1.6cm大,散大蜗牛有3cm左右,而非洲大蜗牛成年后的壳平均可达七八厘米,最大的可以超过20cm。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记载的非洲大蜗牛,最大的标本,完全伸展的情况下长度为39cm,壳长27.3cm,而体重可达900克。
这么大体型的蜗牛,拿在手上,完全能覆盖住手掌,甚至和一般的小狗差不多大。
看起来有点恐怖,但在非洲很多国家,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美食。
在酒吧会当做一种小吃售卖,在餐馆中,菜谱中也会有非洲大蜗牛相关的美食,甚至还有很多商业化的蜗牛食品,包括煮熟后切片的罐装食品,直接以田螺的形式出售等等。
而对于底层人民来说,非洲大蜗牛是一种经济实惠的蛋白质来源,从野外抓来后,先砸开蜗牛的硬壳,然后将蜗牛切成薄片,要么生吃,要么像牛排一样煮熟了吃。
每年非洲都要吃掉几千斤的非洲大蜗牛,为了供需稳定,还会进行人工养殖。
因为好吃好养活,非洲大蜗牛成功入侵世界各国。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非洲大蜗牛原产于东非,但如今已经成为多个国家的入侵物种,在我们国家更是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人们将大蜗牛带到世界各地的理由,主要是两种:食用和宠物。
很多商人觉得大蜗牛在非洲如此受欢迎,纷纷引进自己的国家开始养殖,希望能大赚一笔。
引入后,发现这种蜗牛不仅肉多好养活,寿命也很长,可以活到10岁,因此在作为食物的同时,很多人会把这种动物当做宠物。
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非洲大蜗牛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对入侵的概念也不是很深,在不知不觉间,很多大蜗牛就被放养了。
被放养后的大蜗牛,来到新地方后,发挥了好养活的优势,导致数量激增,发展势头太好了,甚至影响了本土的生态环境。
首先,吃得多,什么都吃;
非洲大蜗牛是众多经济作物的首要破坏者,1969年美国弗罗里达州,因为它的存在,每年损失可达1100万美元。
它的食谱囊括蔬菜、果树、农作物等在内的500多种植物,号称“田园杀手”,植物被大量啃食,掠夺了其他本土动物的食物,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不仅如此,非洲大蜗牛饥不择食,饿了什么都吃,同伴的尸体、纸张,甚至是水泥。
其次,繁殖能力超强;
一年产卵4次,一次产150-300个,也就是说一年能产一千个以上的卵,寿命又长,可达10年。下一代5-6个月就可以再次繁殖。
这样的繁殖速度,加快了它们入侵全球的计划。
最为重要的是,非洲大蜗牛的适应能力很强。
当环境不合适的时候,它们会将身体缩进壳里,并分泌出一种黏液,封住螺壳口,来渡过不良环境。
吃还是不吃?中国人犯难了
解决入侵物种,中国人最有发言权,我们也成功通过吃解决了很多入侵物种。
非洲大蜗牛营养价值很高,自然更符合中国人的胃口。
然而这一次,吃还是不吃,中国人犯难了!
原来科学家检测后发现,非洲大蜗牛体内含有多种病原体和寄生虫,包括广州管圆线虫、脊形管圆线虫和血吸虫,还会传播鼠肺线虫,感染后会引起脑膜炎。
1985年,台湾的一家五口就因为生吃大蜗牛,导致五人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而集体死亡。
就连大蜗牛分泌的黏液,都有可能含有寄生虫,也就是说,在野外遇到大蜗牛,简单的触摸就有能让人体中招。
因此科学家建议遇到这种大蜗牛不要拿回家食用,也不要贸然伸手触摸。
最后
听到这么好的东西不能食用,很多食客会非常懊恼,总是想着法子改变非洲大蜗牛不能食用的属性。
那么人工养殖,处理得当,是否可以食用呢?
总的来说,非洲大蜗牛本身是无害的,有害的是寄生虫和病原体,若人工养殖能规避这个风险,自然是可以食用的。
只是这种大蜗牛烹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吃之前的清洗工作,即使清洗很干净,若煮的方式不对,还是会有染病的风险,再加上是外来入侵物种,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国家就已经禁养了。
也就是说,想吃到养殖的非洲大蜗牛几乎不太可能,野外的倒是有,在南方地区,雨季过后就能发现这种大型蜗牛,就看你敢不敢吃了。
目前在市场能买到的大蜗牛是白玉蜗牛,非洲大蜗牛的一个变种,是白化种,养殖要求高一些,在我们国家是允许养殖的。
但有非洲大蜗牛的真实例子在,很多消费者对于这样的大蜗牛,还是心有余悸,不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