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江镜镇山海有声、秀甲东南,因“暮春旭日,江平如镜”得名,素有“龙高粮仓”“临江画廊”之美誉。
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江镜示范园
近年来,该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节拍,坚持做“活”乡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聚焦“田园江镜、滨海画廊”主题,深入挖掘开发渔乡文化、华侨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禀赋特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贯通,重构乡村发展理想,打造振兴精神引擎,淬炼乡村文化品牌,“环境美、百姓富、幸福指数高”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绿色乡镇、省级乡村振兴试点镇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全省最大农村住宅小区
春耕旗袍秀
2020年福清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江镜镇南宵村启动
第一站:镇综合文化站、南少林武术(玉桂村)非遗传习所
镇综合文化站
江镜镇综合文化站
2016年,镇政府投资30万元进行翻修,用房面积达800多平方米,站内设有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棋牌室、健身室、书画室、培训室等科室,图书室等多个功能室,并配套有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广场等设施,让每个群众都能在“家门口”找到精神家园、服务平台、信仰阵地。
图书室
信息资源共享室
书画室
江镜镇文化活动广场
义务写春联
户外旗袍秀走进古厝
小主持人公益培训
蛋糕烘焙公益培训
中国画公益培训
书法公益培训
文明成风化俗,如细雨无声润物。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载体,丰富了新农村的精神生活,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提升群众的文明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形成健康向上的新农村社会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源头活水。
南少林武术(玉桂村)非遗传习所
福清南少林寺
福清南少林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弥久已积淀数千年,是福清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自清代顺治五年(1648年)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间,63科武考试中,福清中武进士27人,中武举人224人。明、清两代,任过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兵部寺、边关总兵、副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14人、守备18人,参将不乏其人。
南少林武术拳谱、秘籍
福清南少林武术的特色是拳医合一、武医并传。据1949年社会调查统计资料,福清几乎每个村都有会拳术的师父,行成禅宗拳术、民间拳术(器械)、套路75种,器械47项,硬气功11种以及点穴解毒等武医秘方(草药方),其中咏春拳、宗鹤拳已入列国家级、省级的非遗保护名录。目前濒临绝迹的福清南少林武术项目有伏虎罗汉拳、龙形拳、虎尊拳、猴拳、地术犬法、鸣鹤气功、硬气功(金钟罩、铁布衫、缩阴提肛术)和南少林棍法。
张本利大师,被称为福建南少林拳的“活化石”
1993年,在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南少林寺遗址;1996年,福清市举行南少林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报告会;2004年,福清成立南少林武术研究会;2005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南少林之谜》;2013年,时任福清南少林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昌安历经8年收集整理,出版《玉融武韵少林风》;2013年,南少林武术文化展先后在福州及福清举办;2013年,第七届“华夏南少林武术大赛”在福清开赛,来自全球74个代表队共1000名武术高手参赛;2015年,成立福清南少林武术协会五枚师太咏春拳文化研究会;2017年,协助拍摄《南少林咏春拳》系列电影;2017年,成立南少林武术传习所;2017年,南少林武术协会武医文化研究会在高山镇成立武医交流中心……
2019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
随着福清南少林武术文化的弘扬传播,自1996年以来,新加坡、印尼、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法国、阿根廷及台湾、香港、澳门等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团队和个人多次来到福清南少林遗址寻根谒祖,南少林武术成为增进各国武术爱好者切磋技艺、交流友谊的桥梁与纽带。
南少林武术玉桂村非遗传习所
南少林武术(拳种)简介
南少林武术展示
专题调研组与南少林武术(玉桂村)非遗传习所工作人员合影
非遗传习所的设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涵养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还推动非遗的挖掘、保护、传承,让文化瑰宝在大众赓续传扬中熠熠生辉。
第二站:南宵村、下和洋古民居
近年来,这座旧称“步云”的古老村庄,以党建引领助推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敢为人先,奋力打造“宜居宜业,人和景美”高级版美丽乡村,推动各项惠农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该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福州市文明村”“福州市生态村”“福州市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等殊荣,村党委连续六届获评福清市“五星级党组织”,连续七届获评福清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新农村村民住宅小区鸟瞰图
风筝场艺术水泥管休闲廊
西埔溪2.6公里休闲景观步道,村民最爱
西埔溪农业创业园
南宵村住宅小区夜景
漫步南宵村,俯拾皆是景。昔日无人光顾的“空心村”,变身如今瞩目惊羡的“网红村”,房屋错落有致、清新雅致,道路平坦宽阔、干净整洁,随处可见花团锦簇、绿树颔首,令人心旷神怡。村容村貌、教育卫生、文化广场、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健全,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文明村”。
2020“文化惠民乐万家”走进南宵村
写春联、送祝福公益活动
每年中秋节举办“百家菜”盛宴
南宵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体育健身厅
悦读驿站
3D上农墙,为美丽乡村增添新景
田上清梦
牛耕岁月
在守住绿色、守好文化的同时,立足资源禀赋,擦亮生态底色,以文旅优势的发挥赋能乡村文明建设,描画出一条多彩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让村民实现“从美丽乡村走向美丽生活”。下和洋古民居
大学生导游员讲解村史
有一村名曰“下和洋”,人口不足500 人的“袖珍”古村落。如若未见其真容,光听其名字,你绝对想象不出她的生机和灵动。一旦深入她的世界,倾听她的故事,你便会发现,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背后,都有一份感动与情怀。
下和洋村古厝群鸟瞰图
斑驳的老屋古厝,厚重的乡风民俗,流光的红色记忆,延绵的侨史村情,一串串万古千秋的文化符码,呵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乡村图景,以“天人合一,法道自然”的历史造化走进人们的心坎,融化思想血液……
六扇厝
古厝厢房的镂刻浮雕
这个古朴素雅的村落,古时就和洋渡、海上丝绸之路衔接,曾经是明末清初商贾经贸的重要驿站,后开枝散叶形成村制。在独特的人文气象浸润渲濡之下,传统古村落、古民居缘势而建,犹如明珠撒落熠熠生辉,沁出年久月深的韵香,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标志和最丰富的表情,诠释当地百姓的生命形态。据统计,至今仍完好保存着13座华侨古厝和3座学堂旧址。
南城古渡口
千年古村续文脉,古建筑群成了下和洋的资源优势,也是其历史文化底蕴之所在。这些古民居粉墙黛瓦、风格迥异,内里构造以厅堂和天井穿插交错,辅以左右连廊厢房,檐廊和窗户嵌以造型精美、技艺精湛的木雕,廊柱上刻有各种楹联。从这些斑驳厚积的老房,我们可以想象曾经这里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痕迹。
古建筑群成了一种资源优势,也是这里祖祖辈辈生活过的痕迹和其历史文化底蕴之所在。
岁月光转,朝华夕美。令人难以置信,这座旮旯小村竟然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拥有福清市最早且目前保存最好的一所自然村完小,福清市自然村里最早的基督教教堂“和洋堂”,并走出了福清第一位中科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高由禧……
下和洋古学堂
福清下和洋小学旧址
1.下和洋学堂
始建于1923年,是解放前福清最早、目前仅存的自然村完小所在地。福清教育志记载,民国36年至38年,施孝人、张端机、张端哲等革命志士在下和洋小学出版印刷进步书刊,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雕塑:正在上课
在只有10 多平方米的旧址中,看到“正在上课”的一组师生们的雕塑。当时,这里仅有4个学生和一个教师。后来都成为大学生,高由禧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南宵村革命纪念馆
南宵村革命纪念馆内景
建于1937年的下和洋小学旧址经过修缮后,二楼打造成红色爱国革命纪念馆及党员关爱基金基地,还原当时地下革命党人的印刷活动场景及革命五老的英勇事迹。
2.高由禧故居
建于20世纪30年代,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三师龙田场站司令部食堂旧址。内设高由禧纪念馆,展出身前所获的学术成就及教学情况,旨在弘扬高由禧研究创新精神,鼓浓下和洋文化氛围。
高由禧故居
院士之家
高由禧纪念馆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由禧像
高由禧纪念馆内景
高由禧(1920~2001)福建福清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气象学家,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创始人。他对台风、季风、青藏高原西北干旱气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世界屋脊举行了两次为世界气象界瞩目的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
3.基督教和洋堂、高氏古墓、步云学堂
和洋堂,距今有200 年历史的基督教堂
清乾隆年间建造的高氏古墓
耕读传家之风传世久远,下和洋村利用古民居,建立了“步云学堂”。这所由福州市妇女联合会、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会及福州市美和公益服务中心三方力量支持建设的公益性学堂,是一处始终散发着悠悠清香的文化殿堂。
耕读之家
南宵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学堂举办专题培训班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是学堂最热闹的时刻,志愿服务队人员都会针对村里的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举办专题培训班,为他们传授声乐、美术、人文、历史等知识,不定期举行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的宣传展示,每年开展“五好家庭”“孝星”等评比活动,倡导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构建宜居环境。
科教文卫之家
教育之家
敬业人家
不大的下和洋,传承各具特色的科教文卫之家、教育之家、耕读之家、侨贤之家、医学之家、敬业人家等,人文荟萃成为下和洋的又一大亮点。
4.全省首个农村古厝合作社
全省首家古民居合作社揭牌暨签约仪式
与时俱进留住乡土温度,活化古建焕发熠熠光彩。2020年8月,福清市江镜镇南宵村下和洋自然村举行古民居合作社揭牌暨签约仪式。
福建省首例以古民居入股的农村合作社
下和洋村古厝合作社采取“古厝拥有人集资、乡贤捐资、政府补贴”三结合的运作模式,拥有古厝继承权的村民都是古厝合作社社员,每人股份以拥有继承权的古厝面积计算。合作社将通过发展旅游实现古厝盈利,盈利资金一部分用于古厝维修,剩余部分则分配给持股人,让广大村民知道古厝就是资源,就是资本,就是“金厝”“银厝”。
华侨厝,石屋顶端屋檐部位的3 条锦鲤,既是美化的排水系统,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年年有余”的传承。
自合作社运营以来,短时间内南宵村下和洋自然村已建立起革命斗争史纪念馆、高由禧纪念馆、海丝与福清展览馆、夜校铜雕展览馆、古代乡村生活石器馆等古厝新景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的理想景象,在下和洋体现得淋漓尽致。
美丽蝶变焕新颜
乡村振兴踏歌来
“活化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举措,在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狠抓人居环境整治,擦亮乡村振兴底色,让一簇簇有故事的古民居焕发新生,助力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建设精美乡村,发展美丽经济,把下和洋建设得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持续提升村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镜镇政府美女副镇长林莹如是说。
未来已来,远方不远,随波而动,逐梦而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下和洋必将紧跟祖国发展的脉搏,始终上紧发条,禀其握指成拳、百折不挠的坚持,洒其革故鼎新、探索思辨的智慧,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加快融入新时代新福清建设步伐,不负韶华、久久为功,营建打造气势更加磅礴、气韵更加生动、气场更加恢弘、环境更加宜人的精神文化家园!
举报/反馈

三羽鸟

9200获赞 1085粉丝
群文副研究馆员、省作协会员
文化领域爱好者,本地资讯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