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因肺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去世;下午,遗体移至万国殡仪馆。
▲图为摄影师沙飞所拍鲁迅遗容
10月20日,鲁迅遗体被安置在礼堂,在殡仪馆举行悼念仪式,向民众开放吊唁,灵堂设置在正门的大厅。由于悼念者很多,临时成立了“治丧办事处”,担任丧事的内外事务,维持秩序。
20日当天前来瞻仰鲁迅先生遗容的有4462人,46个团体。
图为摄影师沙飞所拍鲁迅遗容 21日下午,举行了“小殓”仪式,即把鲁迅先生的遗体安放到灵柩里,从此只能从那棺罩的玻璃外面瞻仰半身的遗容。21日来悼念的有2857人,团体68个。
10月22日下午,举行了“启灵祭”仪式,共有30余人参加,在最后的行礼瞻吊后,盖上了外层的大盖,自此以后,世人便与鲁迅先生的面容永远隔绝。送葬当天,由于参与的群众非常多,所以在队伍的前面走了半天,鲁迅先生的灵柩才由灵堂里抬出来。
鲁迅灵柩从殡仪馆抬出 约5000名以上民众参与了街头游行,从青岛路步行至虹桥路的万国公墓。
从10月19日至22日安葬,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以及伴送至万国公墓参与葬礼者,前后多至数万人。行列在前面的是欧阳山、蒋牧良,两人分左右执撑着“鲁迅先生殡仪”一幅白布制的特大的横额,别人也来交替地与他们换手。
▲沙飞摄《鲁迅葬仪》行列在前面的是欧阳山、蒋牧良
10月22日,国民党的官营报纸《中央日报》对鲁迅葬礼进行了报道。
▲当时报纸对鲁迅逝世的报道,插图为画家司徒乔在鲁迅逝世现场的速写
鲁迅的棺材是人们一路抬着走的,为鲁迅抬棺的共有16人:胡风、巴金、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
在灵车之前是一幅巨大的先生画像,是画家司徒乔的手笔。
在灵车之前的巨幅画像为画家司徒乔所作 当时在沪西一带,到处都是低着头,沉着脸,衣袖上缠着黑纱的男女青年。他们手里举着白布制成的挽联,一队队排列在马路上,唱着挽歌,感情激昂到顶点。在租界区域内,工部局(市政委员会)为了维持秩序,派了一队印度骑巡队来“保护”。而行到了中国界的虹桥路,便由全副武装的黑衣白绑腿的中国警察接替了。
▲万人送别鲁迅
从殡仪馆到万国公墓大约有十多里路,没有送丧的车队,年长的、尊贵的都一律步行跟随,有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胡愈之、王造时等。年幼的小学生也加入步行送葬鲁迅先生。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萧军、内山完造等讲话,胡愈之致哀词。
从左至右蔡元培、宋庆龄、许广平及7岁 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白绸的绣着“民族魂”的旗子,覆盖在灵柩上。
送葬人群很自然地将这幅由水墨创作的遗像视作“民族魂”的象征—— “巨人似的,用他坚毅不屈的眼镜,看着人群。”
司徒乔所绘鲁迅像 鲁迅先生的棺木上覆盖着“民族魂”3个黑色大字。这是姚士彦去专门定做的,庄严得体而有新意,给礼品店费用时,老板连成本费都不肯收,只说:“表示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点儿心意。”送葬过程中,而宋大姐和蔡元培等人也亲手扶棺,以表达对先生的哀思。
鲁迅下葬 送葬队伍一直跟随到上海万国公墓(1984年万国公墓改为宋庆龄陵园,其名人墓区与外国人墓区对外仍称万国公墓),直到灵柩下葬,仍是众人亲自动手,将先生的灵柩放入墓穴中。
最后一图为1956年鲁迅墓迁墓,上海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