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是个半球形,背上背着几颗星。蚜虫见了最怕它,棉花丰收全靠它。”
Part1 猜猜我是谁?
对了,就是瓢虫!大多数瓢虫的狮身人面像是红色的,头很小,鞘翅很大,上有黑点,美丽可爱。有人称它为“虫女”,也有人称它为“花姐”,这些称呼都表达着人们对瓢虫的喜爱。
瓢虫的种类非常繁多,形态各异。根据它们的食物类型,分为肉食性、植食性和菌食性三类。
今天我们重点介绍一种常见的肉食性瓢虫——异色瓢虫。也许您会诧异,我们从小学起就熟知的七星瓢虫,不是更应该常见吗?然而,中山公园古树课题组在今年的昆虫调查中发现,它确实是公园数量最多的一种瓢虫。
初春的时候,轻轻掀开一块腐朽的树皮,里边会赫然露出鲜艳的颜色:红的、黄的、黑的、带斑点的、带条纹的,这些椭圆的鞘翅目昆虫静静地趴在树干上一动不动,就像一粒粒斑斓的宝石。它们不吃也不喝,正在集体越冬。它们都是异色瓢虫,这么多的花色品种也正是它们名字的由来。
百变的异色瓢虫
异色瓢虫体长5.4-8.0毫米;体宽3.8-5.2毫米。广泛分布在中国(除广东南部及香港);日本,朝鲜,俄罗斯,蒙古,越南,引入或扩散到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异色瓢虫的最大特点是体色和斑纹变异大。大多数前胸背板斑纹多变,或白色,有4-5个黑斑,或相连形成“八”或“M”字形斑。
红色鞘翅异色瓢虫、黑色鞘翅异色瓢虫与黄色鞘翅异色瓢虫
异色瓢虫根据鞘翅可分为浅色型和深色型两类,浅色型鞘翅每一鞘翅上最多9个黑斑和合在一起的小盾斑,也有这些斑点部分或全部消失等情况;深色型鞘翅黑色,通常每一鞘翅具2或4个红斑,有时在红斑中出现黑点等。大多数个体在鞘翅末端7/8处具1个明显的横脊。
Part2 相煎太急的异色瓢虫
异色瓢虫属于非常常见的天敌昆虫,它们主要捕食危害植物的小型昆虫,例如蚜虫、粉虱、螨类、介壳虫等。
异色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它的幼虫更是蚜虫杀手,主要以蚜虫为食。异色瓢虫在枝条间爬动速度并不快,甚至有些笨拙,只能捕食一些相对静止的猎物;短小的口器对大型猎物也构不成威胁,于是娇嫩的幼虫和卵粒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它们食谱里的一道美餐。为了躲避蚂蚁和天敌,它们经常用尾部勾住叶片背面,只把上半身探到叶子正面去捕食蚜虫,稍有风吹草动,它们就能很快全身而退。末龄的幼虫每天可以捕食大约200头蚜虫。食物不够充足的时候,自相残杀的现象在异色瓢虫中十分常见。似乎是本能的驱使,它们不会放过任何唾手可得的大餐,甚至是自己的同类。瓢虫的交配地点和产卵地点通常也在猎物多的地方,瓢虫还很聪明,它会根据猎物的多少来决定产卵的数量。
黑色鞘翅、黄色鞘翅的异色瓢虫在交配
从左至右:异色瓢虫的蛹、成虫和幼虫
Part3 群集的异色瓢虫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会出现大量的异色瓢虫于房前屋后飞舞,或是聚集在某地的现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这些瓢虫要大量聚集在一起?
或者说,聚集在一起有什么适应环境的意义?
一般认为这是在越冬,对于变温动物来说,度过冬天最好的办法就是冬眠,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新陈代谢速率,消耗的能量也较少。当然不同种的瓢虫有不同的越冬方式,有的瓢虫呈小规模的聚集,如几头到几十头;而有些瓢虫聚集的规模很大,数量最多的越冬群可达几千万头。异色瓢虫对聚集地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在我国东北三省,它们常常群集于林间避风向阳处的南侧及西南侧的石缝、石洞中越冬。洞的底部有湿土或树叶。洞内有一股特殊的气味,洞的外面常常有异色瓢虫的尸体,这是识别异色瓢虫越冬地的一个标志。
聚集的另一个目的可能是为了防御。瓢虫的体色多红黑相间,具有警戒色的作用,大量聚集可以加强对天敌的警告作用。此外,众多瓢虫聚集在一起,使它们很容易找到交配的对象。
由于异色瓢虫在生物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保护好它们的越冬地就显得越发必要。因此在开山取石时,要避开它们的越冬地点,使瓢虫能年年安全越冬。
前方高能预警!
异色瓢虫聚集越冬
Part4 异色瓢虫的应用
自然界的异色瓢虫可谓是形态各异,多姿多态,是色型变化最多的瓢虫之一。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可以帮助瓢虫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保住异色瓢虫 “超级杀手”的地位。
人们应用瓢虫科昆虫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已经有将近120年的历史,异色瓢虫作为捕食性瓢虫的一员,在其引入地及原产地都发挥了重要的控害作用,在全世界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然而纵观世界应用瓢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历史,在外来引入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负面作用,比如造成本地瓢虫数量大幅减少等,应引起充分注意,对其习性进行深入的了解,优先选择食性相对比较专一的种类进行野外释放。不过好在异色瓢虫是中国的土著居民,因此除了广东南部及香港以外,都可以适当地应用,让它们来帮助我们保卫绿色家园!
中山公园用异色瓢虫卵卡防治侧柏和海棠上的蚜虫
文字提供:中山公园园艺队 周妍
图片来源:网络、中山公园园林科技科 唐硕
责任编辑:中山公园宣传科
参考文献:
1.虞国跃.瓢虫瓢虫[M].化学工业出版社,151-152.
2.虞国跃,王合.北京林业昆虫图谱 (I) [M].科学出版社,175.
举报/反馈

北京中山公园

490获赞 642粉丝
北京市中山公园官方发布
北京市中山公园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