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永栋 马丙宇 李政 文/图
陈桥村地理位置示意图。张峰/制图
滚滚黄河到了封丘县陈桥镇陈桥村时,形成了独特的“黄绿色”,黄河大堤南,黄河在陈桥完成了大转弯,浑浊的黄色直接冲到了黄河大堤的脚下,让滩区几乎变成了“零”,而在黄河大堤北,却是一片湿地,绿水像一块镜子一样镶嵌在芦苇荡中,静得让人窒息,美得让人惊奇。
在两色之间,陈桥驿站历经了1000多年的风雨,仍然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神奇传说。
“陈桥村很特别,是黄河文化、湿地文化、宋源文化的集合体,在这儿,三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成为陈桥村发展的关键。”陈桥镇镇长张卫东告诉记者。
“撞一块儿了!”听说记者要采访,陈桥村党支部书记刘继恩急得直跺脚,9月4日,新乡市举办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发展论坛的专家们要到陈桥村看黄河的高质量发展,他是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之一,记者采访的事只能向后推。
临近中午,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刘继恩给记者说起了陈桥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刘继恩不善言辞,但提起黄河时,黝黑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刘继恩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陈桥镇党委委员、副科级干部。从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变成了镇领导,这是对刘继恩保护和发扬文化融合发展的肯定。可在刘继恩看来,这是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他还主管着全镇的乡村文化游。
刘继恩告诉记者,黄河由三门峡进入河南,又从濮阳出河南,世世代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村落如繁星一样多,但陈桥村却是星光点点中最亮的那颗。别的不说,光说黄河文化、湿地文化、宋源文化三种文化在一个村里得以体现,这在全省、全国都是独此一份。
前来游玩的郑生生高兴地说:“东湖湿地听说美,见到更美。”就为了游客的心里美,刘继恩独守湿地20多年。
1996年,刘继恩担任陈桥村党支部书记,在当地人眼中一分不值的芦苇荡、水草地在刘继恩眼中却是宝贝,他以每亩30元的价格承包了“大水塘”。“大水塘”真大,核心面积4000多亩,现在发展规划面积达1万亩。“大水塘”承包前是村民们排放生活污水、倾倒垃圾的“垃圾场”,刘继恩用这种承包的方式,给湿地保护划下了红线:任何人不能再倒垃圾和生活污水,任何人不能在核心区域搞开发。
正是刘继恩20多年的坚持,换来了陈桥湿地,现在改名东湖湿地的今天。东湖湿地的鸟类达156种,其中最珍贵的是青头潜鸭和震旦鸦雀。青头潜鸭被列入世界鸟类红皮书中,全球数量不足1000只,东湖湿地就有近70只。震旦鸦雀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猫”,这儿就有3000只。除了鸟类,还有水生物种100多种,爬行两栖类35种,成了东湖湿地最美的景致。
特别是脱贫攻坚打响后,刘继恩开始通过市场的手段,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倾力打造东湖湿地度假村,集吃、住、游于一体,成为“网红”打卡地,让贫困群众受益。
三种文化的交融在生活中也得以体现。在饭桌上,“封丘卷尖”这道菜是用豆皮加肉馅制成,因其外表金黄,故称“黄袍加身”。“东湖湿地的一鱼三吃也是文化,鱼头对着谁,谁就是贵客。”刘继恩说,鱼头酒的传统也来自陈桥,出自宋太祖赵匡胤与谋士赵普密谋兵变的故事。
从鱼头酒,到夜访赵普,再到抽筋槐,坐落在陈桥村的陈桥驿站内,一个个故事让游客仿佛回到千年前的兵戈戎马。
如今,陈桥镇正以陈桥村为中心,全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陈桥宋源文旅特色水镇。
陈桥镇的底气来源于文化融合的澎湃动力,到目前,陈桥镇依托陈桥村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原黄河廊道自行车公开赛,四届油菜花生态旅游节,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也来搞直播。
“文化融合真正让黄河成了我们的幸福河、致富河。”刘继恩深有感触地说。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王馨
温馨提醒
凡“河南日报农村版”原创文章,如经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微信(ID:hnrbn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