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在清除了缪毐和吕不韦势力之后,终于在25岁把权力收回到了自己手中。在采纳了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里接纳并礼贤天下名士的思想后,天下人才纷纷来投。
这其中,有一位来自于魏国大梁,不知其姓,只知其名为缭的人也来投靠秦王。此人身为商鞅思想的继承者,向秦王嬴政抛出了他的建议:
“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原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这个建议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派人带重金去各诸侯国,对于其重臣和名士,能用重金贿赂为秦国所用的就收买,不能用金钱收买为秦国所用的人才就刺杀之,也不能为敌国所用。
秦王嬴政何等聪明,略加思考便知晓其中精妙。立马对缭恩宠有加,完全不把他当臣子看待,每天与其同吃同住,甚至穿一样的服装,整天与其讨论统一六国大计。越讨论秦王越觉得尉缭的厉害之处,不光是谋略过人,在军事上也是专家。这对于秦王来说更是难得。他手下能人众多,但真正懂军事理论的军事家几乎没有。于是秦王又封缭为国尉,也就是当时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因此后人也据此称缭为尉缭。
所谓“伴君如伴虎”,尉缭如此聪明之人自然深谙此理。据说尉缭擅于看面相,他说: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意思是说,看秦王面相就是那种冷酷无情的人。当他有所求于你的时候他能放低姿态,一旦得志就很容易翻脸无情。这段话也是史书上最早关于秦王面相的记载。
也因如此,尉缭即使身处高位备受秦王恩宠,也不忘时时为自己谋划全身而退的后路。相传最终他“与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
尉缭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尉缭子》一书中,现存最早的版本是1972年4月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一号、二号汉墓里的竹书抄本。此书在唐朝时被编入《群书治要》,在宋代与《孙子》、《吴子》、《司马法》等并称为《武经七书》。此书也很早就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得到很多人的推崇。尉缭也被人们尊称为“尉圣”,与“兵圣”孙武,“亚圣”吴起,“计圣”孙膑一起被称为“兵家四圣”。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真真假假,但只要发生过,总会有飞鸿雪泥之痕迹。关于尉缭的诸多传说,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其他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