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山西,民间文化活动广泛,有威风锣鼓、地方戏、剪纸、炕画、社火表演、花馍等。
它们丰富了我的童年,成为我儿时忘不掉的记忆。
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东方文明,历代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山西人民在黄河的熏陶下,创造了灿烂的黄河艺术和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土民情。
花馍
花馍面塑
花馍,是人们用面做成的各种各样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被叫为花馍。
儿时,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在过年和春天的节气里,母亲和众乡邻总会做各种花馍,来表达平安和春天播种时风调雨顺的希望。
山西花馍尤其以运城市闻喜县有名,所以称为闻喜花馍。
闻喜地区盛产小麦,成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因此当地的花馍制作已有1000多年历史,闻喜花馍有“花糕”、“吉祥物”、“花馍”、“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花馍在婚丧嫁娶和各个重大节日里都会出现,花馍丰富、美妙的形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08年,闻喜花馍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2010上海世博会展出。
在2012年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最高龙王”、“最长飞龙”、最大花馍“”、“最大面塑群”四项世界纪录。
世界最长的面塑——神龙面塑
旺火
人们围看燃烧的旺火
垒旺火是晋北地区久负盛名的一种风俗习惯,不但在春节,在春耕和重大节日时都会生火,在冬春交接之际,天气还冷,一来是为了取暖;二来代表吉祥、兴旺的意思。
旺火尤其以怀仁旺火有名,垒旺火时,要精心选煤并切割成整齐方块;同时也要请手艺高超的师傅垒成宝瓶形状,以达到火燃烧尽后旺火不倒塌。
现在好多地方为了环保,春节和春耕时节已经不让烧旺火,人们逐渐用农作物秸秆、黄土和煤烧成的煤砖来代替煤,环保的同时也避免这个传统文化丢失。
现在我的老家过年已经不让垒旺火,记得垒旺火时,家家户户院子里都用大块煤垒成一个塔状,有的人家搭砖头做底座,有的用脸盆做底座,有的焊接一个铁架子做底座,上面放煤块,肚子里塞满木柴,外面贴上红字,上面写着“旺气冲天”等字。
将旺火点着后,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代表谁家的旺气就大。
烧着的旺火,不仅让靠近的人浑身温暖,那红红的火苗喷向天空,火苗中蒸腾着烟云雾气也寄寓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和追求。
非遗山西 怀仁旺火
炕画
手工艺人制作炕画
炕画叫炕围画,墙围画,是山西民间尤其是农村风靡的室内装饰画。
它以颜料做底,色彩画花,做好后鲜艳亮丽、坚固耐用,日常用湿布擦拭就可以打理。
晋北属于高寒地带,农村家家户户用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皮极易脱落,也会蹭脏衣服被褥,于是人们在环炕的墙上涂一层二尺高的“围子”,慢慢地,为了美观,人们开始在上面涂上色彩,画上图画,形成了炕画。
炕画有风景画,也有人物画、动物画等。
有取材自历史典故的“太公垂钓”、“三顾茅庐”、“嫦娥奔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松鹤延年”、“鸳鸯戏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五台山”等。
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对炕画重新描新上色,或者换个不同的图案。
炕画的题材内容广泛,它鲜艳的图画色彩,生动的内容刻画,大俗大雅的美学风格,是人们对新春时节幸福生活的向往。
小时候串门的时候,看到不同人家不同的炕围画,总会比较半天,看看谁家的好看有趣,现在的炕画已经不多见了。
在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山西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获得“炕围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曾经风靡农村的炕围画
剪纸
手工剪纸
山西剪纸是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山西剪纸尤其以广灵有名。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民间传统剪纸三大流派之一,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灵剪纸注重纸张的选择和染色,并且是以刀刻为主,制作刀法细腻,刻画和镂空结合,表现的内容和题材丰富,体现了很高的手工艺术性。
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剪出一幅耕牛犁地,也会剪出燕子飞来和花朵盛开的图案。
剪出来的剪纸贴到窗户上当做窗花,或者贴到出行的汽车上,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剪纸房屋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民间打击乐的艺术形式,由鼓手敲打表演,表演起来粗犷豪放、鼓声如雷、锣鸣鼓响、荡气回肠。
2006年,山西临汾市申报的晋南威风锣鼓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每逢重大节日,威风锣鼓都会在人们的视线中隆重登场。
人们或原地敲打,或边打边走。打击时,时而缠绵婉转,时而欢快热烈,队伍行进中也会变队,充满了丰富的观赏性。
每逢春天,尤其是在春季整个正月里,敲打威风锣鼓汉子粗犷豪放的喊声,锣鼓密集的声响,他们朝气蓬勃的气势,无不体现出黄土高原上北方汉子的豪爽奔放和威风凛凛。
锣鼓队表演
社火
社火表演
晋中社火是山西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彩,精彩纷呈,成为中国社火文化的典型代表,2007年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社火之乡”的称号。
尤其是在正月和春耕时节,都是闹社火的固定时期。
每到这个时候,城镇乡村都在主要街道上挂彩灯、搭彩楼彩车、装彩车,进行各种街头文艺表演。
舞龙、舞狮、抬花轿、扭秧歌、划旱船、唱晋剧、唱小戏、踩高跷、扮耕牛,各种传统民俗艺术活动纷纷登场,那个场面真是人山人海,灯火辉煌。
晋中社火节,在最近几年表演的时候,还会在山西卫视同步直播,即使没有去现场,在电视中也能感到现场的喜庆、狂欢和热闹。
记得看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她的家乡黑龙江也会扭秧歌,划旱船,唱大戏,感叹中国地方文化的相同之处。
中国好多地方都在过年的时候,有自己家乡的社火活动,它的热闹狂欢,无不承载着人们对丰年和美好生活的希冀。
让人开怀的表演人员
结语
这些绽放在三晋大地的民间文化活动,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带给我们欢乐和希望。
现在已经不常看到了,比如:花馍、旺火、炕画。剪纸,现在也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
每当看到过去的这些民间活动不由得回想起童年那是一份淡忘已久的儿时记忆和欢乐。
举报/反馈

曹二牛

7.3万获赞 606粉丝
成为你自己读书/山西/随笔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