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商贾脚夫,驼队马队,穿越荒漠不毛地,横跨亚欧,闯出一条传世经典的人间路径。
提及丝绸之路,山西人多是远远仰望,一脸羡
其实,山西人大可不必这般谦逊,我们的先祖早已将山西的印记,烙刻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改变着西域,影响了亚欧。
一不小心,山西印记便默默映射了半个地球。
醋的历史
山西制醋的历史悠久,山西人爱吃醋闻名遐迩。
说到山西,有两个无法越过的代名词,那就是“煤老板”“爱吃醋”。
自古山西多产煤,煤矿遍地可见。但是无论再怎么富有的煤老板,只要是山西人,就逃不过一碗正宗的老陈醋。山西军阀阎锡山,有个外号就叫“阎老醯儿”。
醋,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生活调味品,尤其是对于大西北人来说,就更加日常了,似乎每一顿饭都离不开它。
只要与面食有关的食物,几乎都要调一点醋,就连炒菜都得放一小勺,缺少了它,似乎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美妙的味道。
西周史籍《周礼》有关于酸醋的最早记载,「醯人掌醯物」以及「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的人员设置已经和负责食盐的「盐人」一致。
可见在西周时期醋在宫廷中已经开始流行,而且地位颇重。但那时候的酸醋还仅在宫廷贵族中慢慢地流行,尚未在民间传开。直到一次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制醋工艺认知。
山西人的醋有多火呢?
嘉峪关魏晋墓的壁画可以作证。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的新城戈壁滩上发掘了一批魏晋壁画墓,经发掘,多数为一砖一画,也有大幅壁画,共有600多幅,内容为农桑、狩猎、屯垦、庖厨、伎乐、出行等。
墓室3编号23的壁画为《滤醋图》:三个醋坛摆放在高凳上,高凳面为漏网状,凳下有瓦盆接漏。墓主人专门把滤醋的过程放在壁画中,说明其很喜爱食醋并且酿醋是当地非常重要的生产活动。
这与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是有关系的。此地区水土多碱,醋可遮去水中的苦涩,故当地人多爱食醋。
因壁画中描绘的酿醋过程与今日河西走廊农人制醋方法相同,所以此图被认为是《滤醋图》。
《滤醋图》中表现的制醋方法至今民间仍在使用,它最真实地再现了古代酿醋场面,也证明了早在魏晋时期,酿醋工艺已经传入西域。
虞弘墓:丝绸之路影响着山西
时间换空间。
古人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从丝绸之路上一点点带回的文化、文明,有如“润物细无声”的小雨,慢慢渗透进我们的民族骨髓。
1999年春夏之交,太原市南郊王郭村村民一次偶然的挖掘,诞生了一个重大的考古新发现——虞弘墓。
墓内出土的汉白玉石椁、彩绘浮雕和石雕乐俑,其浓厚的异域风情,鲜明的文化特色——在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出现了难以释读的外来艺术,这充分说明山西在北朝到隋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热点地区。
此次出土的汉白玉石椁上,雕刻图案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内容以及花草树木,都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有些画面有明显的祆教内容,而宴饮图、乐舞图、狩猎图、出行图等,则表现了当时社会丰富的生活内容,洋溢着中亚浓烈的民族气息,反映了墓主人的民族、宗教习俗和萨珊文化特色。
丝绸之路融入山西历史
几千年前山西商人的驼铃声,似乎还回响在丝绸之路上。
山西商人从这条路上去了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春去秋回,他们又将那时发达的西域文明带回了山西。
而山西只是一个站点,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融合之后,又进而影响到了整个中原。
这些影响小到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瓜果,有黄瓜、菠菜、胡萝卜、胡椒、葡萄、石榴、核桃、哈密瓜等,大到文化、建筑、音乐的浸润和交流。
当年丝绸之路是条文化苦旅,在本质上却是掘金之路,现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要重新打造这一历史上的黄金区域。
举报/反馈

传统文化圆桌派

83.8万获赞 3.6万粉丝
传统文化、历史国学、教育
编辑,教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