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母婴营养品评论

关于营养品的操作模式,讨论已久,有的做品牌拉动,有的做渠道推动,有的做营养包,有的做大单品,各有千秋。当然,市场也在不断验证这些方式的可行性。

就如今年,疫情突袭,很多操作方式一下子就冲击,束手无策,呈现了一定的局限性。营养品市场需要新思路、新方法,需要不断从全行业中去借鉴精华,吸取经验,我们也一直在寻找。

前不久在第三届中国营养品发展论坛上,中童传媒总编对话南国宝宝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刘江文,就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思考与启示,一起来看看。

王晨

南国宝宝的营养品表现怎么样?

刘江文

营养品我们一直在努力。去年我们参会意识到,营养品未来是门店的增长点,我回去以后也非常重视,以为能够与我们想象的一样,得到稳定增长。

当时,我们定了个目标,希望能达到8%以上,实际上通过这一年的努力,现在占比在5%点多,绝对值提升了,但是占比与去年相比略微提高了一点点,还是比较低。

王晨

有种说法,中国的营养品往往小店可以做得很好,占比高,但是连锁体系的营养品占比都提不上去,为什么?

刘江文

从主观意愿上,公司的高层都都希望营养品这个品类发展好,毕竟现在人口下滑,大家都希望有增长点。

但连锁店的营养品确实占比很难提升,很多单体店做得好,是因为老板自己对生意更加用心,而连锁店基本上都是店长、店员,对营养品不上心,哪个好卖就卖哪个,奶粉更好卖就卖奶粉,营养品要教育,比较费劲,所以很多员工没有耐心。

王晨

能通过绩效考核强行改变他们吗?

刘江文

这个是主观意识的问题,一个是老板的心态,一个是员工的心态。

员工没有老板稳定,而且一线的普通员工的流动性比较高。但是营养品要想成为母婴门店“第二品类”,至少要做到8到10个点,接下来还要继续努力。

王晨

我们认为,营养品成为“第二品类”至少要20个点。

刘江文

达到20个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调查数据显示,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也就是5.6%,要达到20%,增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王晨

刘总内心还是很愿意把营养品做大的,如果说“亲自挂帅”,把营养品作为“一把手工程”,您觉得推得出来吗?

刘江文

实际上,营养品之所以没有卖好,有五个原因。

第一,营养品是非主流的产品,不是所有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渗透率比较低;

第二,营养品是非刚需的产品,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吃,比如拉肚子、免疫力低才会买,不是每天都吃,有活动刺激的时候才会买,可吃可不吃。

第三,没有品牌力,全部靠推。目前营养品没有几个是靠品牌力去卖的,大部分是靠门店的员工去推,品牌拉力不够,是目前营养品行业的现状。

第四,负面消息比较多,很多家长不敢买给孩子吃。

第五,价格贵,门槛高,动不动就是数百块,消费者会想,可吃可不吃的非刚需,就干脆不买了。

我们作为零售方,是十分期望能够与厂家和品牌商一起努力,把这个品类做好,但是我们很好的方法,需要厂家配合。

王晨

如何配合?

刘江文

第一,品质很重要,不能再出问题了。郴州事件就是个警醒,国家不监管或者头部企业不推动标准设立,再出问题很麻烦。

第二,一定要教育,塑品牌。头部企业、有实力的品牌企业要具备长远眼光,做好长远规划,进行长线教育,通过广告投放、新媒体宣传等,强教育、塑品牌,通过品牌力拉动营养品增长。

第三,产品方面也要考虑打造一些大单品,根据我们客户的需求设计一些产品,这个产品要具备刚需化、长期吃的特点,这样的话营养品销量才会大。

我有个思路,就是做孩子的解决方案,健康全餐的概念,像奶粉一样分阶段,1段、2段、3段分别要吃什么营养元素,都划分好,让他去买,需要考虑的东西都帮消费者考虑到,买回去吃就行了,很多家长是懒的,不知道吃什么。

而且这个教育成本是非常低的,就像早年国家推的小学营养餐。笼统的教育,可以变成刚需,也许一个产品不是长线吃,但是我们分段打包去卖,也是刚需的。

第四,在营养品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价格的门槛不要太高,要亲民化一些。就像奶粉行业,最初奶粉的定价也很低,等大家接受以后,慢慢高端化,从低位介入,再拉伸价位。这点厂家在定位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

第五,服务。这是一套概念,前面我们有一些产品刚需化、长线化的销售,金额也不小,我们把产品销售出去以后,建立起非常全套的服务体系。就像合生元当初卖奶粉时候做会员卖积分,营养品也可以做积分,把客户的亲情服务做好,营养品比奶粉更需要服务,我们建立数据库,提供高度精准化服务,打造刚需化的商品,长期教育。

王晨

有了更精准的服务,成本就更大了,就更不能降价了。

刘江文

其实这个没关系,因为现在你的成本浪费在很多地方,比如买一送一、员工激励、老师培训,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消费者却没有得到。

营养品的长线概念还是要从营销的角度,深层次地解决问题,塑产品,把产品打造成刚需化、大单品、长期吃,要做长远的打算,要做品牌的投入,要做宣传教育,做好服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