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馎饦(bó tuō)”所见最早文献大致在南北朝时期。
它是除了饼以外敦煌人食用最多的食物,在文献中记录了不少,曾大量地记载于寺院及归义军的破除帐历中。
究竟是怎样一种食品,可以让古代敦煌人作为早饭日日食用?
馎饦、饽饦、羹饦傻傻分不清楚
勾当修宅押衙宋迁词等贰人,早上馎饦,午时各胡併两枚,供玖日, 食断。——P .2641
在P.2641 这件文书中,“馎饦”共出现11 次,皆为“早上馎饦” ,说明“馎饦”为当时敦煌饮食中平常的面食。
饽饦:惠归、道光、法通、玄通。——P.3491
面贰,没饦。——P.4906
羹饦粥流,随宜进饱。——S.2575
究竟是怎样的汤面?
长期以来,关于“馎饦”也有不少争论。有谓面片的,有谓面条的,较统一的看法是馎饦为一种水煮面食。
《齐民要术·饼法》曾记载:“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
书中记录了馎饦详细的制作方法,当时一石青稞可磨八九斗面,“堪作麨(即炒面)及馎饦,甚美。”
《敦煌学大辞典》“ 馎饦” 条目中说:“ 亦称羹饦、汤饼。敦煌文献中将乱撒的“馎饦”比喻为雨点一般落下,一是说撒落的馎饦密集,二是将馎饦喻为雨点。
馎饦空中乱撒,恰似雨点一般。——S .3905
甘肃大部地区食用的一种面食,兰州人叫“ 拨鱼子” , 敦煌人称作“ 拨疙瘩” , 做法大同小异,就是将面掺一定量的水,搅作一团,然后用筷子夹入沸腾的锅内,待煮熟后调入菜或其它调料。其特点也是“ 滑美殊常” ,有学者认为它也应当是馎饦的一种。
欧阳修《归田录》中提到:“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类似今日河西地区流行的揪片子、面片子之类的汤面也被认为是“馎饦”的一类。
“寒衣节”的专用美食
“一日节”即农历十月初一,飨会不务奢侈盛筵,而尚民间风味,如《珠玉抄》所云 : “ 方饦为尚。” 方饦即馎饦类食品,卢公范《馈饷仪》记载:“ 十月一日,上荞麦野鸡馎饦 。” 敦煌寺院在“一日节”的造饭 ,可能就是做有肉的馎饦 ,大家围炉美餐一顿。
烹饪 莫高窟第23窟 盛唐 一顿有仪式感的早餐是给即将开始的一天一个生活满足、人间值得的信号,古代敦煌人每日必备的馎饦埋藏着对生活一如既往的热爱与追求,更是藏在我们祖先骨子里那份油然而生的精致。
文案:郭瑶
学术顾问:王惠民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