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正在“愈合”。
▲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今天(9月16日)是第26个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曾经倍受关注的有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问题,近几年很少再听人们提及。取而代之的是,雾霾肆虐、垃圾围城、土壤污染、淡水短缺等环境问题充斥在各大社交媒体。
那么,我们的臭氧层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呢?“破洞”已经补起来了吗?
01 臭氧层让生命有可能存在
先来说说臭氧层。
大气中的氧气吸收太阳光的紫外线获得高能,分解成两个氧原子,每个氧原子再和没有分解的氧气合并,就形成了含有三个氧原子的臭氧。臭氧“气如其名”,有一股难闻的鱼腥味。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和氧原子,臭氧变成“不臭”的氧,“不臭”的氧又结合成臭氧,循环往复,就产生了臭氧层
▲ 臭氧形成过程。
一般来说,沿地球表面垂直向上,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臭氧层就位于距离地表15-35千米(也有说20~26千米)高的平流层,这里集齐了地球约90%的臭氧。如果将这层臭氧单独分离,在绝对温度273K和1个大气压下,可构成一个0.29厘米厚的纯臭氧气层
▲ 地球大气层垂直向上依次分布:对流层(Troposphere)、平流层(Stratosphere)、中间层(Mesosphere)、热层(Thermosphere)和散逸层(Exosphere)。
臭氧层为啥这么重要呢?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一部分的中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15纳米)和全部的短波紫外线(UV-C,波长200-280纳米)。对于人类而言,过多UV-B辐射暴露将增加患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系统抑制的风险。对于生态系统而言,过量UV-B辐射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 臭氧层能吸收一部分UV-B和全部的UV-C。
臭氧层就相当于在地球外面涂的一层“防晒霜“,可别小看这层“防晒霜”,它与生命的进化都息息相关。
46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地球大气层中没有氧气,更没有臭氧,含有高能紫外线的阳光直达地球表面,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在地球诞生5亿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了最简单的生物——细菌。此后,生物不断繁衍发展,但早期生物只能依靠水层的保护,深藏于海、湖水面之下,很难走向陆地
▲ 寒武纪的地球,虽然水下生机勃勃,但地面上却是一片荒凉。
直到6亿年前,随着大气中氧气的逐渐增加,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的不断发生,大气中臭氧浓度达到了现今的10%左右,依靠臭氧对紫外线吸收的不断增强,生物才开始能够大规模地由海洋向陆地发展,高等生物乃至人类才得以出现
▲ 登上陆地的提塔利克鱼的生活重建图。
尽管如此,臭氧也不是完美的,也会有“坏的”臭氧,比如低空臭氧,这种低空臭氧大致出现在距地表约2.5千米以内的近地层中。
这些“坏的”臭氧就像“隐形杀手”,没有明显的颜色或强烈的气味。一旦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超过一定指标,人类会引起胸痛、咽喉刺激、咳嗽以及影响心脏和肺部相关的健康状况。另外,高浓度臭氧会降低作物产量。
02 臭氧层空洞为什么都在南极?
臭氧层真的会破成一个“洞”吗?
其实,臭氧层“空洞” 并不真的是一个洞,而是一个臭氧分子极其稀薄的区域。那么这个“空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类活动会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例如氟氯烃、哈龙和甲基溴等,对臭氧层有显著的破坏作用。在紫外线辐射下,含氯和含溴气体会转换为含氯原子和溴原子的更活泼的气体(也称为活性含卤气体),包括氧化氯和氧化溴,会严重损耗臭氧。
▲ 含氯气体会严重损耗臭氧。
消耗臭氧层物质中含氯或溴原子越多,在大气中的寿命越长,对平流层臭氧的破坏就越强。消耗臭氧层物质无处不在,包括冰箱、空调、电子产品、灭火器材、烟草、泡沫塑料、发胶以及杀虫剂等产品的生产或使用过程。
▲ 如果人们不采取任何措施,预测在2065年时,地球的臭氧层的厚度如右侧的图所示。
为什么我们听说的臭氧层空洞总是出现在南极,而不是北极或者其他地方呢?原因就在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和化学条件
首先是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储备人类活动产生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会随着大气运动进行长距离迁移,飘着飘着就占据了整个平流层。
其次是低温。臭氧层空洞的形成需要足够低的温度,形成极地平流层云,平流层气体就会与其他区域平流层气体隔绝。发生在极地平流层云表面的反应,能够显著提高氧化氯的浓度,加速对平流层臭氧的损耗。
▲ 南极的气候异常寒冷,图为南极半岛勒梅尔海峡的浮冰和上空的柱状云。
南极就有这个“优势”。南极的冬天最小的日均温度通常远远低于北极,能够保持在极地平流层能够形成的温度之下。
另外,环绕极地的极强的风可以形成极地涡旋,极地涡旋能够阻止平流层中气体的传输和混合,从而催化破坏臭氧的反应。当南极臭氧层在一个隔绝的状态下不断被损耗,就会出现臭氧层空洞。
▲ 图中的白色箭头是包围着南极大陆的盛行西风带,这里常年盛行着8级大风,卷起超过7米的大浪。
从全球来看,臭氧损耗程度随纬度的变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南极地区臭氧损耗最为严重,然后依次是北极地区、中纬度地区热带地区臭氧总量损耗非常小
▲ 1957到2001年,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变化。
当然,例外也会存在。2020年3月份,北极出现了极端异常的极地涡旋,就出现了北极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臭氧空洞,面积大约相当于3个格陵兰岛。但是,过了一个月之后,这个空洞又关闭了!
▲ 2020年三月北极的臭氧层空洞。
03 臭氧层空洞可以修复吗?
神话小说中,天塌之后还有女娲补天。那么,臭氧层空洞可以“修补”吗?
早在1987年,为了阻止人类活动破坏臭氧层,多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订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而现在,联合国承认的197个主权国家全部成为议定书的缔约方。
▲ 2016年,美国国务卿克里就《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订发言。此次修改要求停止氢氟烃的生产和使用,这一行为将有助于避免到本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0.5摄氏度,并减少上千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此次修改最终获得通过。
该公约要求197个缔约方按照商定的时间表,尽可能完全取缔近100种具有臭氧消耗潜能的化学品的生产和消费。
效果是明显的!就南极臭氧层空洞而言,自1982年开始监测以来,南极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不断增加,2006年臭氧层空洞的面积达到最大值2700万平方千米。此后这个数值有所下降,并稳定在2300万平方千米左右。2019年10月,受极端异常天气影响,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的面积仅1000万平方千米,为历年最小。
▲ 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自己。
研究表明,如果全世界都能遵循《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在未来数十年间,随着平流层中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活性含卤气体的减少,由于消耗臭氧层物质导致的臭氧层损耗大概会在21世纪中期恢复
除消耗臭氧层物质外,气候变
除消耗臭氧层物质外,气候变化也会对未来臭氧含量带来重要影响。但是气候变化的影响在热带、中纬度和极地地区会出现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
▲ 经过人类的努力,许多工厂已实现了污染零排放。
不同地区的臭氧总量恢复的时间不太一样。
相关模型预测,如果以1980年臭氧总量水平为标准,南极地区会在21世纪中叶恢复;北极地区会在2020-2035年恢复,并且会继续上升直至21世纪末。热带地区的臭氧总量会在2040年缓慢恢复,在2060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又逐渐下降直至21世纪末。
希望还是有的。
前提是,全世界都能遵循规定。
举报/反馈

青儿说翡翠

195获赞 178粉丝
阅人文,观世界,爱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