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367字,阅读约需11分钟
编者按
蝉鸣渐轻,夏夜渐长,新燕的清啼也在燕园中又一次唱响。伏案夜读的学子在师友陪伴中不再迷茫孤独,看似漫长的旅程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接近理想终点。又是一年金秋,初入燕园的学子又将在这里书写属于他们的篇章。这是他们的未名新语,记录成长故事,畅想无限未来!
学生姓名:张晏晨
毕业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01#心愿
有时事情就是安排得刚好,像个剧本。来到北京大学即如此,能学习古典文献也是如此,是我一直的夙愿,变成现实。
在我和大部分同学眼里,北大是最具人文底蕴的地方,有着柔柔的清辉。曾和朋友一起去过未名湖,湖水和鸳鸯一起喧闹,绿头鸭子直往山上去飞,惊得我们大呼:"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里,有着先生们几代人对国学的钻研和坚守,有着洗净铅华的静谧。
毋庸置疑的,北大是基础学科的殿堂,可以来到这里学习心之所爱,是我最大的幸运。
来到北大学习人文是我一直的愿望,这愿望大概已很久,似乎从一二年级时看的《民国国语课本》便开始。之后,在国博,首博,南京博物院,大同博物馆的青铜器和书简上又被我发现,“千年万年永宝用”,文字的背后是有奥秘的,有悲欢的,是值得我一直思考、探索的。而在更多的国学经典中,我切实地体会到钱穆先生所说的“琴埙悠扬”的文明,在无数战火之后,在横亘的厄运之外,老而弥坚。这文明坚定又温柔,像一个孩子气的老先生,胡子很白,眼睛很亮。
我听说,横渠四句意味着中国读书人的四种方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圆融包涵,人文广大而天真,往圣的绝学绝对是可以倾注青春年华的所在。我们的文化,老迈而坚韧,广博又温和,各代典籍里诸子思想交融变换,诗词歌赋中闪耀着过往的悲欢,文字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文化的妙音鸟在壁画和每个笔画里传唱,更在岁月中,洗尽铅华,流露质朴的真味。
于是在我高考倒计时旁边的便签上,是北大,以及在它背后对文化的憧憬。
然而愿望虽然很恳切,却只是一种自发的憧憬,理想往往丰满,现实在激烈的竞争下不免会增添不少波折。这波折之后,是纯然的欢喜和对未来未知的忐忑和向往。我们永远不能知道未来究竟怎样,正如过去的我们一样,只是坚持,一步接着一步,且迷茫,且欢喜,且追索。
02#累加
从小学到初中,又直升到清华附中,我在另一个园子长大,那里确实也很美,然而我却有一种孤独的体验。小时候不觉得,到了高中,同学们中擅长理科的同学增多,我不免很羡慕我的同学。
然而可能是一直的喜欢,和成绩上一些甜美的反馈,我对人文的热爱没有半分减少,更在高中累加。我参加国学社,虽然只有几个人,我们自己准备课件,组织活动,去分享我们热爱的国学。那时,我偷偷关注了北大国学社的公众号,有时候去那里看看学长学姐写的诗,就像偷吃了巧克力一样的满足
平时,我喜欢写一些东西,把文字留在校刊上,把一些初次尝试留在纸上,有时确实很稚嫩,逐渐地,我获得一些奖项,也有一篇文字得到出版。对北大的向往,对人文的喜爱,在我的心里,慢慢地累加,累加,逐步扩大。
然而有时理想会形成过大的压力,这可能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难过,生活有时就是如此,畏惧失落,便难免会有更多痛苦。勇敢便是永远怀揣自己的理想,把目光拉长,放远,忠于某些更重要的事情——这事情可能没有及时展露曙光,然而未来有时很难估量。
在许多的思考中,波折不是没有,甚至很多。对于我来说,思想有时是重负。在数学上不断的努力,有时竟像是一个笑话, 多刷许多题都没有明显的效用,难过的情绪积累,然而只是坚持,一道题一道题地积累,一切总归在慢慢改观。
直到疫情爆发。
03#转机
在此之前,事情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成绩在高三渐渐稳定,梦想开始接近,然而压力也增大了。
疫情爆发对于身边很多同学,可能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对我却是一段很艰难的回忆。北京疫情的严重性让我想了许多事,关于社会和我们的时代,很多负面的压力肩负在我们的身上。而我个人对电子产品的陌生,和之前的自信不足,都让我一下子感到措手不及。在家中学习,没有了老师同学的肯定,我开始慌张失措,一切都不像之前了,努力开始变得稚拙。
我学到很晚,却什么长进也没有,还在退步,一次次考试失利让我更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
复习历史时,看到参考书上京师大学堂的名字,我都会感到羞惭,考试的严重失利成为悬在头顶的剑,感觉每天都要飞到鼻子上摩擦。我开始不敢想之前的梦想。
我问自己怎么了,语文一次次摔倒,作文里生拉硬拽的十几个排比句令我感到迷茫,在分数的压力下,人文开始不像之前那样纯粹和耀眼,我需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抗拒从于物质的想法,我也需要很大的决心,才能告诉自己分数并非全部。
书籍和文字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慰藉,在难过的时候,我看了好些书,“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我把这些句子抄在了本子上。
但生活不是电视剧,失落并不会只因为几句话而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但正是这些文字和老师、朋友的鼓励让我逐渐愿意接受未来的所有
之后返校,我们在校的时间里,我依然没有立刻恢复之前的状态。
模拟考试考得凉透,凉到骨髓和灵魂深处。
朋友看我的眼神里都透露出怜悯,老爸老妈也开始询问我除了北大之外的打算。
老师们帮了我很多,在我很难过的时候,他们让我接受现在以及未来的所有,我开始看到除了分数以外,生命的光彩——它不是考试可以决定的,不是一次高考可以决定的。它的温暖和关怀,和文化的光彩一样,是活泼的,流动的,自由的
它是坚持,是相信。是横渠四句中不畏人言的坚持,是“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成败”,它是雄迈的,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是千金散尽也不会彷徨无错的相信。
就在老妈精心烹饪的一顿顿饭里,老师精心设计的一次次考试中,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自己开始不那么纠结惶恐,大概是,从我开始笑着面对自己不能令人满意的成绩开始,从我开始重新拾起之前的热爱开始。
就在这次模拟出成绩几天之后,我们要报考强基计划,以我那一次考试的成绩,我都不敢想我一直向往的北京大学了。但可能是某种巧合,我想到我热爱的人文,看到了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的强基培养方案,我还是报了北京大学。
分数终于在我心里只是分数了,而人文在我心里又成为了光的所在。议论文中的例子终于不再是简单的例子,而又成为了曾经心中难忘的勉励。
之后又回到家里,学习,然后高考。
在高考之前,我没有看到任何转机,只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相信,总觉得自己可以再看到梅花,总觉得功不唐捐,一切都会安排得刚好,像一个剧本,有欲扬先抑的安排
分数出来,还是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其实肯定是有遗憾的。是选择通过强基计划学习古文字,还是别的社会上看起来更能获得事功的专业,成了一个很难的选择。
大概也是我的幸运,在作出选择前,我遇到了一位北大学长,同是热爱人文,他给予了我许多鼓励。选择基础学科,听上去很像是理想主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那些各个学科根本的理论中,我们才有了进一步实用的可能
从学长那里,我感受到了北大人的温暖,以及对于基础学科的执拗和对理想的坚守。这种鼓励使得我一直以来对人文的向往和热爱“升温”了。
我最终参加了强基计划考试,通过,我拥有了拥抱理想的机会。
04#未来
能够在燕园学习自己热爱的专业是我最大的幸运,然而未来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优秀的同学们和深奥的知识,一样有学业和研究上的压力在等待我。
然而我只是单纯地欢喜——欢喜于在未来中我可以深溯的大海,哪怕只是一条小小的鱼,在博大而温柔的文化之海中,我看不到什么必要的忧愁,我可能依然会面对许许多多的波折,但我大概仍然有一腔孤勇,就像未名湖的绿头鸭子一样,勇敢地“飞向山去”。
在之前所有血的教训之后,我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感悟,我也想把这一点点感悟分享给如我一样,有同样的热爱的你们:
且相信如今渺小的自己,且坚持这看似无边的努力。哪怕没有看到明媚光彩,也会看到晨曦。
且相信这文化的劲力,且迈入这貌似的冷寂,故纸堆里有着明亮的星星,那是跨越古今的眼睛。
来源 北京大学招生办
举报/反馈

北京大学

76.5万获赞 54.9万粉丝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
北京大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